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 新人教版
【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 新人教版
安老师·精 心 制 作
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说的是三国 时期的故事。刘皇叔三顾茅庐 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 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 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 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 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 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走 进今天的课文—《三顾茅庐》。
关于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 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 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 义》( 即《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 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罗贯中编著 的小说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中原也。”
合作探究
1、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 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关公反对
张飞无礼
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
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形象特点。
玄德 欲见大贤
玄德 怒叱责备
合作探究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课文解读
2.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 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 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 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 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 节发展富有波澜。
课文解读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 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C、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后人称之为“隆 中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 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 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东郭野人,礼五贤反而下方士得一面。况吾
欲见大贤耶?”
堂玄几德席徐之步上恭而。入敬玄,德诚见拱恳先立生阶仰下卧。于草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军南枉阳临野,人不谦,胜虚疏愧懒 赧谨性 。慎成 ”,屡蒙将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
时……以成智鼎谋足之过势人,然后可图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 势,提出三分天下,以“人和” 取胜的策略。体现了诸葛亮虽归 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 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课文解读
4、认真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 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的这一番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第二部分 (3—4)
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 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 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 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课文解读
1、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 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 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 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 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 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 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 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 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 师,留下一段佳话。
整体感知
2、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1—2)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 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 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 庐中的第三顾。
合作探究
3、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 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 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 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 室有了可能性。
合作探究
4、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受刘皇叔之恩, 不容不出
知恩图报
待我功成之日, 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 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 于斯人之甚也!”
稳重、顾全大局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
合作探究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C、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后人称之为“隆 中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 如渴”。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 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
其礼太过
课文解读
1、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 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 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 哥去;他如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 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以荆、益为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后取西川,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合作探究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C、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后人称之为“隆 中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作用:正面描写:❶ “隆中对” 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 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 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 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❷ 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dān
sè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词语解释
怠慢: 冷淡;表示招待不周到。 拜谒: 拜访谒见。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 指卑微下贱的人。 存恤: 爱惜,体恤。 纶巾: 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词语解释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过盛浆。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
背景链接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 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 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 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 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 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 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 就催着要回
合作探究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C、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后人称之为“隆 中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 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 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 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合作探究
A、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 的理解,并谈谈这几句诗的作用。
大梦谁先觉 谁是最早起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暗
平生我自知 为示 雄下诸才葛大文亮略“。故未事出茅情庐,节已的知三分天下”的
草堂春睡足 我发在草展堂春做睡了已足铺,我垫都已经从美梦中醒
窗外日迟迟
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地移动。写 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拓展延伸
诸葛亮的名言警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志当存高远。
合作探究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B、找出描写诸葛亮相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的作用?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侧面描写:❶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 的气质,❷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确实有将相之才,又❸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 妨暴此 ,躁人 何无故、礼竟!自鲁便去莽引 了我 !、等 ”到直庄爽也不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 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课文解读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关公、张飞、 玄德、孔明的形象特点。
往却访说之玄。德求访孔贤明若两渴次不遇,欲再
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
合作探究
4、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 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 ❶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❷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旨概括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 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 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 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 备专来拜见先生。”
玄德拱立阶下…关、张在外立 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亲往拜谒、侍立阶下
课文解读
2.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1)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