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感觉

普通心理学感觉

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7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 明度与波长
• 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 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 化
普肯耶现象 在锥体视觉条件下,如果我们在锥 体的光谱敏感曲线上,选择两个具 有40%的相对光谱感受性的光线, 它们的明度看上去应该相同。如果 这时将光强降低,改用棒体细胞来 完成明度辨别,那么绿光就会比红 -橙光显得明亮得多。例如,在阳 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 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 比红花更亮些。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相加混合)与颜 料混合(相减混合)
➢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
与全色盲遗传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
“辨认”颜色 ➢遗传 男孩—外祖父—妈妈;女孩—爸爸
+外祖父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9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第三章第一节 感觉概述
1 感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2 感觉的种类 按照刺激的来源: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 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 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感觉)。
第三章第二节
一、380纳米—780纳米(1nm=百万分之一毫米)
➢ 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 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经过色散后不能再继续 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等,它们具 有单一的波长,如果把这些光汇合起来,又可以得到 白光。
寻找你的盲点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5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颜色的特性:
色调(波长所定)、明度(光波物理强度)、 饱合度(灰色所占比例)
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
射系数 视亮度: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
光幻视说明你的大脑创造感觉:光感实践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5
第三章第一节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上限与下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反比,即感觉阈限高, 感受性低;感觉阈限低,感受性高。
2 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感受性):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四、色觉理论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 杨
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 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 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后来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 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 例活动而产生的。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
感觉的现象。咨询室暖色、电冰箱、音响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1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器官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四、色觉理论 五、视觉的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视觉 第三节 听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
第三章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 感觉概述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觉现象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Boxton) 在美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 感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 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验 的人。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4
第三章第二节 视觉
二、视觉器官
外界光线—瞳孔—前房—玻璃体—视网膜——枕叶 后端(枕极)
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 边一层是视细胞层。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
杆体细胞
中央窝,细节颜色 边缘,明暗和轮廓
(在强光下作用,明视觉器官) (对弱光敏感,暗视觉器官)
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n.d。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8
第三章第一节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3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 ΔI∕I=K 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常数。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 在上限附近下降。E:举重,最后一根稻草
费希纳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 S=KlgR 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上 睡觉,并有每天20美元的 酬劳。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观察窗
空气调节装置
扬声器
记录生理 数据的导线
护目镜 耳机 麦克风 手铐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
睡觉
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始 后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
没有人坚持72小时以上。
厌倦、不安 制造刺激
?出现幻觉
唱歌 吹口哨 自言自语
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递增,而感觉 强度按算术级数递增。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9
第三章第一节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3 乘方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20世纪50年代
P=KIn
P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 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 特征。 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 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换句 话说,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 比例的
2021/3/13
普通心理学
10
第三章第一节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30-40分钟),视紫红质分解快、合成慢
2、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象(亮的还是亮);负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