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1. 不被主体(人)所感知的内容是信息吗?本体论层次信息的定义: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2. 离开主体的信息价值大吗?认识论层次信息的定义: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认识论层次和本体论层次信息概念比较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在认识论层次上,没有主体就没有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3. 主体是有思考能力和目的性的,因此,同样的信息对不同主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否相同呢?信息的使用价值相对于该信息持有者的不同而不同数据+背景=信息——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信息+经验=知识——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4.如何理解信息是一种资源?--------”资源一般指天然财富的来源“信息就是资源的口号给人一种误导,信息的资源意义在于信息的使用者。

信息的资源意义不在于信息本身,也不在于你是否掌握这一信息,而在于你对信息的思考,即对信息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意义在于:变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现实性。

信息的特征:(1)普遍性与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一是信息产生后获得的时间越短使用价值越高;二是已经产生的信息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案例——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日本的信息传递、查询非常迅速。

日本人善于从平淡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信息内容。

思考问题:(1)日本人采集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信息管理(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的总目标: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管理的任务: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信息管理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以公益服务为主要目标。

(2)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IS建造为工作内容。

(3)资源管理阶段: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从经济角度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IRM)还涉及人文因素——信息政策和法规(信息混乱、安全防卫)。

IRM 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管理。

(4)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①仅关注显在知识的管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管理,大大限制了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②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而忽略学习与创新过程,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③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④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而忽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知识管理的前提: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并能够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信息。

知识管理的实质: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搜集、存储、传递、交流、控制,信息政策、法规的制定等等。

英国学者马丁认为,MIS是一种为明确限定的某一管理层次提供特定信息的“管理工具。

与信息管理活动相比,其范围更窄。

信息系统的三种重要资源是信息、信息技术和人。

这三种资源中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最不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人最重要,信息技术最不重要。

1.信息与人。

信息和人才成为最大资产和发展推动力:信息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趋势起引导作用,人拥有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及其重要的,应该培育拥有大量新知识人才。

2.信息技术与人。

人类擅长某些知识的技能如综合,概括,结合,分析等,是技术不能代替的。

信息价值函数:价值(信息)=用户数2 × 所属商业领域数量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认知主体可以处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也可以处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

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的比较共时交流(消除空间障碍):互联网、传真、电话、电报、广播、电视、邮政、身势、旗语、钟、鼓、灯、烽火、口语、实物等历时交流(消除时间障碍):刻制光盘、拷贝磁盘、录音、录像、照相、绘画、文献、档案、古迹、文物、口语等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是信息的初始来源,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

对于S和R而言,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其他通道或技(4)符号体系,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

它包括语言、文字、手势、表情、信物、烽火狼烟、旗语、计算机语言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6)支持条件,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

它包括:①自然条件,如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的作用;②技术条件,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③社会条件,即信息交流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经济条件、信息机构及相关组织的建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S,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R的流动过程。

信息栈(以W表示),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之为“零栈交流”。

其余可以称之为“栈交流”。

栈的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信息栈虽然经常被R当成直接信息源,但实质上它仅仅是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其真正的信息来源是分散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信息生产者S,他们是社会信息的初始来源。

信息中心、图书馆、数据中心等的职能只是信息传递的社会机制。

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或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

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A),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

信息传递模式(1)多向主动传递。

多向主动传递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 。

(2)单向主动传递。

单向主动传递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

(3)多向被动传递。

多向被动传递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4)单向被动传递。

单向被动传递主要指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这种信息传递也称为有向被动传递。

信息交流中的交换过程(1)S—R式。

(2)S—A—R式。

信息守恒的三个角度:(1)S信息守恒意味着任何信息生产者,只要信息自他的大脑中输到外部世界,这些信息就是永恒存在的。

(2)R信息守恒描述的是信息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所特有的“0”或“1”的特征。

信息要么被接收,要么被选择过滤。

(3)“信息栈”传递信息守恒,即T(Transfer)信息守恒保证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的信息守恒,保证在对信息进行种种加工、处理过程中,不篡改或损害信息的内容。

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是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中,如果信息源S所处的外围介质(包括自然介质、社会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的话,则S的信息传递就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多向对称的形式:①传递速度对称;②传递内容对称;③传递空间(或距离)对称;④传递的信息强度对称。

多向对称性法则的条件及其引申原则拓扑原则是指信息从S传递至R时,如果是均匀介质环境,则S—R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传递。

但若是非均匀介质条件下,S—R信息流就要出现拓扑变换,即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信息栈”来传递信息,因为信息介质的每一次改变都要经过一次转换,都要经过“信息栈”予以变换。

多路传递法则,又称多通道原则,它是指在S至R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除了S与R的直接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经过或不经过信息栈而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R。

多路传递法则的理论基础:a.信息是可以分享的;b.信息是可以分栈传递的。

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从空间方面来说,设S为信息源,并设其在t时刻以声音向外传递信息。

信息是以各向对称形式发送的,呈圆周对称形状。

如果以他声音的压强为信息特征,显然,压强大,则信息被感受的可能性就大,当压强减至一定程度时,信息就无法被接受者感知。

从时间上来说,也存在信息递减,即S所发生的信息,时间越久,衰减越严重。

除了物理空间的信息密度递减外,在精神空间中亦是如此。

在时间轴上,知识也存在一种积淀过程。

现代所获知的信息中,10年后可能有1/3是被剔除的,20年后可能就有一半是过时的。

信息变异的障碍1.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是S的表出信息,它是描述信息栈及R在收到S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接受到的信息与S表出信息的相似性的度量。

信息失真原因:①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失真。

③信息栈过多导致失真。

③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④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的形式①物理失真。

所谓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包括载体及符号)在传递信息时发生失真。

②语义改变。

指信息传递过程中,语义转换造成信息的损失。

③语用衰减。

所谓语用是指信息对于接收者R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