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
一、词的本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照字面讲,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 义。但是,文字的产生远在语言产生之后,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语言中,词的本来意 义是什么,今人无法考查。所以,我们所说 的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 的有字形可考、有文献可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 为职业的人。 将,由领兵引申为领兵的人。 饭,由吃饭引申为饭。 薪,由砍柴引申为柴。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刚”) 姝、娥,由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陵,本义是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室,古代称妻为室。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1.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1)表意字。指象形、指事、会意字。表 意字的形和义的关系特点是:字形所表示的 具体意义,形和义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通 过字形的分析来探求造字时的意义。
例如:欠 天 向 行 亦 及 豆 斤 牢 析 军
(2)形声字:形声字只告诉我们这个字的意义 范畴。当难以确定一词在诸多的意义中哪个义 项是本义或古义的情况下,意符可以发挥其指 示作用。
(四)引申义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
1.语音的变化 例如:朝、间、骑、县、语……
2.字形的变化(古今字)。有两种情况:
(1)表示本义的字形变了 责—债 县—悬 益—溢 (2)表示引申义的字形变了 取—娶 景—影 解—懈
《说文》:“閒,隙也,从门从月。”
缝隙。“彼节者有间。” 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间隔。“松柏相间。” 嫌隙。“故君臣多间。” 离间。“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窥伺。“齐人间晋之祸。” 偷偷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 例如:道、网、踵、析
2.由个别到一般 例如:雄、雌、江、河、好、市 3.由实词到虚词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后引申虚化为 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要”:《说文》:“身中 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 间部分)—③半路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 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 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 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節”:《说文》:“節,竹约也。” 竹节(本义) 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关节(用于动物) 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礼节(用于社会) 节约(用于用度)
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③淑问如皋陶。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⑥恣所为不问。
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 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
例如:毙 愤 高 朝
二、词的引申义
(一)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 相似之处。
(1)形貌形状相似。 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节,由竹节引申为关节、节气、节拍、章节。
(2)功能作用相似。 關,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 牢,由畜圈引申为监牢。 權,由秤锤引申为权力。
(3)方式情态相似。 斷,本义为砍断,引申为决断、果断。 獲,由猎获引申为俘获。 奮,本义为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振作。 候,由守望、放哨引申为窥伺、侦察。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 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过借此代彼的 联想方式实现引申。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齿,本指门牙,泛指牙齿。 年,本义是年成, 引申为四时或由十二个月构 成的年。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 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虚,大丘也。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 申为不稳定。 信,由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
(二)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 是间接引申义。 1.间接引申(链条式引申)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慢:倨傲不敬→懈怠→缓慢 習: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 →习惯 過:经过 → 超过 → 过分 → 过错 → 责备
பைடு நூலகம்
3.综合式的引申。
《说文》 “信,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④舜其信仁乎 ?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2.辐射式引申:直接引申 《说文》:“素,白致缯也。”(未染色的丝 绸)
朴素 原本 ↖↗
未染色的丝绸→→ 白色的 ↙↘
空 真情
《说文》:“雧,群鸟在木上也。”
停留 ↑
聚集←←群鸟停栖树上→→安定 ↓
成功
“左”,本义是左手,向三个方面引申:辅佐、帮助; 差的、卑下的;凭证。
“引”,本义是开弓,引申为:延长、引退、引导。
“頁”(xiè) 颜,“颜色憔悴。” 颠,“有马白颠。” 题,“彫题黑齿。” 顾,“王顾左右而言 他。” 领,“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而望之矣。”
戚: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悲戚)
执干戚舞。
(兵器)
将使卑逾尊,疏逾戚。 (亲戚)
2.考核文献资料,辨识本义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