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程编号:LX-FS-A25800 工业管道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工业管道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企业中输送介质为可能引起燃烧、爆炸或中毒等危险性较大的工业管道。
2、工作标准2.1 -般规定2.1.1 工业管道的检修必须经车间领导批准和得到运行班长的许可,并应在检修工作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
工作人员应熟悉管道系统的连接方式及各阀门和配件的用途和检修方法。
2.1.2 在许可开始检修前,运行人员应做好一切必要的切换工作,并保证检修的前一段管道可靠地与其他部分隔断,放去内部的汽、水、油或天然气。
各有关阀门应关好,加盲板,电动阀门应切断电源,并将这些操作通知值班室,记录在值班日志中。
2.1.3 检修人员只有在接到运行值班人员关于许可工作通知后方可进行工作,开始工作前,检修工作负责人必须会同值班人员共同检查,需检修一段管道确已可靠地与运行系统隔断,没有汽、水、油或天然气流入的可能。
2.1.4 在汽水管道上进行长时间的检修工作时,检修管段应用带尾巴的堵板和运行中管道隔断,或将它们之间的两个串联严密不漏的阀门关严。
两个串联之间的疏水阀应予以打开,关闭的阀门和打开的疏水门应上锁或挂警示牌。
2.1.5 管道检修工作前,检修管段的疏水阀门必须打开,以防阀门不严时漏泄的水或蒸汽积聚在检修的管道内,拧松管道或阀门法兰盘螺丝时,须先将法兰盘离身体远的一半螺丝松开,后略松近身体一半的螺丝,使存留的汽水从里面的缝隙排出,以防尚未放尽的汽水烫伤工作人员。
附近如有电气设备,应加以遮挡以防汽水喷到上面。
如管道上没有疏水阀,则应在检修工作负责人的监护下,由熟练技工进行拧螺丝正作。
2.1.6 检修工作完毕后,检修工作负责人应会同运行值班人员检查工作确已完结,加装的堵板已经拆除,管道已恢复常态,工作现场已清理完毕,所有检修人员已经离开后,才可取下警告牌和铰链,排除堵板时必须将堵板另一侧积存的汽水放尽。
2.1.7 检修后,检修系统与运行连接时,联络阀门应缓慢开启,一般先开2扣,至检修系统水充满后在全开阀门,以防止因阀门开的过快使系统压力回零造成系统瘫痪。
2.1.8 安装法兰和阀门的螺丝时,应用撬棒校正螺丝孔,不准用手指伸入螺丝孔内触摸,以防轧伤手指。
2.1.9 不准在有压力的管道上进行任何检修工作,对于运行中的管道可允许带压力紧阀门盘根和在管道上打卡子以消除轻微漏泄,但必须经车间领导批准并取得值长同意,并由车间领导指定熟练人员在工作负责人的指导和监护下进行。
在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操作方法的正确性。
(如螺丝不要紧的过度,紧度要均匀,注意操作位置,防止汽水烫伤等)。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在有压力的管道上进行抢修工作时,应向主管领导请示,经主管领导同意并采取好安全措施后,方可执行。
2.2 地下管道的检修2.2.1 在地下附件室内对设备进行操作、巡检、维护或检修工作不得少于二人。
2.2.2 开闭地下维护室的人孔盖,必须使用适当的工具,不准用手直接开闭。
2.2.3 打开地下附件室人孔进行工作时,必须在打开人孔周围设置遮拦,夜间还应在遮拦上悬挂红灯。
2.2.4 在进入有水的地下附件室及沟道内进行操作或检修,工作人员应穿橡胶鞋。
2.2.5 在地下附件室及沟道内工作,禁止使用燃油灯照明,可用12-36V的行灯,在有害气体的地下维护室内及沟道内工作,应使用携带式的防爆电灯或矿工用的蓄电池灯。
2.2.6 地下附件室及沟道内应保持清洁,出入口不准堆积任何物品。
2.2.7 在地下附件室及沟道内使用汽油机或柴油机时,应把汽油机或柴油机的排气管接到外面,并有良好通风,否则不准使用。
2.2.8 进入有害或油度高的地下附件室之前,应打开附件室的两个人孔。
并在每个人孔上面放置通风筒或导风板,其中一个正对来风方向,另一个正对去风方向,以加强通风。
2.2.9 在地下附件室内进行工作前,工作负责人必须用仪器检查室内有无有害气体,禁止用燃烧的火柴投进附件室内检查,以防止发生爆炸。
在有害气体的附件室内不准吸烟。
2.2.10 在有可能存在有害气体的地下附件室或沟道内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及安全带,安全带绳子的一端掌握在上面监护人手中,如果监护人必须进到附件室作救护,应先带上防毒面具和系上安全带,并应有其他人员在上面监护。
2.2.11 在有害气体的地下附件室内工作,工作人员应轮班倒换工作,地下附件室和沟道内温度大于50℃时不准进入工作。
在40-50℃温度内工作,应适当轮换工作和休息。
2.3 天然气管道2.3.1 一般规定2.3.1.1 天然气管网的检修和维护,应由专职人员进行。
其人员必须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管网抢修和维护所用的器材和设备的防爆等级应为ia级或S级,作业工具采用防爆工具。
2.3.1.2 燃气管网检修和维护的管理部门应配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燃气管网的重要设备、重要部位、应设有识别标志。
3.3.1.3 在带气管网上作业或在沟槽、井室、地沟、夜间或暗处作业时,都不得少于三人轮换作业,其中二人作业,一人监护。
2.3.1.4 在夜间、暗处或漏气严重的场合带气检修管道时,要求用防爆灯或手电筒,不准用明火照明,不得使用碘钨灯之类的高温强光灯具。
2.3.1.5 在天然气外网带气作业前,必须准确划分安全与危险区域,区域划分要根据风向、风速、漏气量。
上风距漏气点lOm以外为安全区,下风头距漏点40m以外为安全区。
如风向经常变动时,天然气可能波及范围应扩大成圆,其半径不小于40m。
在危险区域,禁止非作业人员逗留及设置明火。
2.3.1.6 管网的检修与维护应制订方案并经批准后实施,紧急情况应做应急处理,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3.1.7 燃气管道的动火作业应建立分级审批制度,由动火作业单位填写动火作业报告和动火作业方案,并向安全管理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作业。
2.3.1.8 管网停气、降压、动火及通气作业,必须有专人负责现场的指挥工作,并应设有安全员。
2.3.1.9 管网停气、降压、动火及通气作业者必须配置相应的通讯设备、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2.3.2 停气与降压2.3.2.1 停气与降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停气与降压作业前应事先通知用户。
b)停气与降压作业时间宜避开用气高峰和雷雨天气。
c)停气与降压作业中,当采用旁通管供气时,应在作业前装好,并按有关规定检验。
d)当采用关闭阀门停气时,应事先进行启闭实验。
2.3.2.2 停气与降压作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停气作业时应能可靠地切断气源,并将作业管段内的燃气安全排放。
b)降压作业应有专人控制压力,管内燃气压力不宜小于500Pa,严禁管内产生负压。
2.3.3动火2.3.3.1 运行中的燃气管网需动火作业时,应有安全技术等部门配合与监护。
2.3.3.2 动火作业,应划出作业区,设置护栏,作业区应保持空气流通,无燃气聚积。
2.3.3.3 停气动火作业前,应置换作业管段内的燃气,并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置换法时,应取样检测管内混合气体中的可燃气体含量,经连续做三次(每次间隔5min),测定无可燃气体后,方可动火作业。
b)燃气管内有燃气杂质时应充入惰性气体,进行隔离。
c)停气动火操作过程中,遇有漏气或窜气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作业,待消除异常情况后方可继续进行。
d)作业中断,或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均应重新测定管内燃气含量,符合本条第一、二款时,方可继续作业。
2.3.3.4 带气动火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管道和设备处在室外空旷处,确认不会发生燃气聚积时,方可带气动火作业。
b)带气动火作业时,管内必须保持正压,其压力控制在500-800Pa。
c)动火作业引燃的火焰,必须有可靠、有效的方法随时将其扑灭。
d)新旧钢管连接动火作业时,应先采取措施使新旧管道电位平衡。
2.3.4 通气2.3.4.1 恢复供气应事先通知用户,涉及到用户的停气、降压工程不应夜间恢复供气。
2.3.4.2 管道和设备在停气作业完成后,应检查、置换合格,方可恢复供气。
2.3.4.3 管道和设备抢修或维修作业后,应全面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气。
通气作业必须有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
2.3.4.4 置换作业时,设置临时放散点应符合下列规定:a)放散点数量与位置应根据现场条件确定,但管道末端必须设置放散点;b)放散点应避开居民住宅、明火,高压架空线等场所,当无法避开居民住宅等场所时,应采取保护措施;c)放散管应高出地面2m以上。
2.3.4.5 用燃气直接置换空气时,其置换时的燃气压力宜小于5000Pa。
2.3.4.6 置换前,应在起点段安装压力表,在末端放散管上安装取样管。
2.3.4.7 置换放散时,应有专人负责监控压力及取样检测。
2.3.4.8 管道通气后,应对新通气管线进行全线检查。
2.3.5 抢修2.3.5.1 抢修人员应佩带职责标志,到达作业现场后应根据燃气漏泄程度定警戒区,在警戒区内严禁明火,应管制交通严禁无关人员入内。
2.3.5.2 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对中毒和烧伤人员必须及时救护。
2.3.5.3 作业现场经测分泄漏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达到以下浓度时应划分污染区:a)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20%。
b)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0.05%。
2.3.5.4 在污染区作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除抢修人员、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严禁进入污染区。
b)进入污染区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着装,作业时应有人监护,严禁单独操作。
c)污染区内严禁使用非防爆型的机电设备及仪器仪表,如录音机、对讲机、电子照相机、碘钨灯等。
d)污染区作业时应进行强制通风,清除积聚燃气,严禁产生火花现象。
2.3.5.5 管道及设备修复后,应做全面检查与清扫,防止燃气窜入夹层、窖井、烟道和底下设施等不易察觉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