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7-17T08:12:38.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杨柳1 徐东成2 [导读]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情况分为散发性及流行性。
杨柳1 徐东成2
(1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儿一科 276800;2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 276800)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 60 例患有病毒性脑炎的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与常规抗病毒、脑神经保护剂、镇静剂、脱水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服中药汤剂。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发烧、头痛、呕吐、脑脊液常规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较单
用西药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明显。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分型病毒性脑炎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060-01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流行情况分为散发性及流行性。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柯萨奇病毒性脑炎及腺病毒脑炎等[1]。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温热病”、“急惊风”等范畴。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不尽早诊治,将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我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脑炎,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儿一科2013-01~2013-12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0个月~13岁,平均(6.3±3.4)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其中临床表现为发热30例,头痛28例,呕吐2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其中临床表现为发热28例,头痛25例,呕吐22例,惊厥6例,意识障碍3例。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病情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为①②③确诊病例,脑电图供参考。
临床表现: ①症状有发热、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少数有抽搐、昏迷。
体征: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脑脊液:蛋白阴性或弱阳性,白细胞计数10~500个,以单核细胞为主。
③脑电图异常,以弥漫性慢波为主。
1.2.2 中医辨证分型
(1)邪犯卫气型:症见发热、头痛、厌食、呕吐、咽部肿痛、喷嚏、流涕或见抽搐、神烦或嗜睡,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洪数、指纹青紫。
(2)邪炽气营型:症见高热、头痛加重、呕吐加剧、精神烦躁、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喉间痰鸣、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鲜红、苔黄腻、脉洪数。
(3)邪入营血型:症见热势起伏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搐、四肢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或见吐衄、皮肤斑疹,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数。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更昔洛韦抗病毒、地西泮镇静、甘露醇降颅压、营养脑细胞、降温、营养支持、吸氧、吸痰等治疗。
发热予以布洛芬口服液或小儿退热栓处理,10d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10d为1个疗程。
①邪犯卫气型治以清热、解表。
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10g、黄芩6g、菊花15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竹叶10g、荆芥穗102g、牛蒡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3岁每日服1/4剂,4~6岁每日服1/3剂,7~9岁每日服1/2剂,10~12岁每日服2/3剂,以下类同)。
②邪炽气营型治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30g(先煎)、羚羊角粉0.3g(冲服)、生地黄20g、栀子10g、知母10g、丹皮10g、黄芩6g、菖蒲10g、甘草6g、鲜竹叶10g。
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③邪入营血型治以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水牛角粉20g、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0g、牡丹皮10g、赤芍12g、板蓝根10g、天竺黄10g、菖蒲10g、三七粉0.5g(冲服)、生甘草6g。
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反应敏捷,无意识障碍;脑电图恢复正常节律,无任何后遗症发生。
显效:疗程结束后,体征消失,脑电图正常,无后遗症发生,但有低热、头痛等症状。
有效:经治疗后早期症状、体征消失,但有后遗症(如癫痫、智力减退、运动障碍)。
无效:治疗无效或死亡。
4 结果
4.1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
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P
治疗组 30 28(93.3) 2(6.7) 0 0 <0.05
对照组 30 23(76.7) 5(1.7) 2(6.7) 0
4.2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x-±s)
N 发热头痛呕吐病理反射消失脑脊液正常 P
治疗组 30 3.23±1.79 5.09±2.35 2.31±1.21 13.49±1.21 10.27±2.80 <0.05
对照组 30 5.41±2.79 7.10±2.69 3.31±1.81 15.61±3.80 14.80±3.24
治疗组在发热、头痛、呕吐、病理反射消失、脑脊液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
4.3 不良反应中药服后未见不良反应。
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后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造血功能及肾、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5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虫媒或其他途径感染机体,随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实质的损害引起脑炎。
常见病原体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患者可出现抽搐、精神异常、智能障碍、脑电图弥散性异常,CT可见脑实质局灶性损害。
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实质的炎性改变,表现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等脑细胞变性、坏死。
而其疾病的转归则与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的再生与修复有关[3]。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除镇静、止痉、降温、降颅压等处理外,因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所以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满意,配合中医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4]。
病毒性脑炎属祖国医学“温热病”及“急惊风”范畴,治疗原则应是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佐以益气养阴。
本病急性期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规律发展变化,但传变迅速,卫、气、营、血的界限常不分明,多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不可拘执于逐一传变,而延误病情。
根据“热者清之”的原则,在病毒致病的不同阶段分别施治。
邪犯卫气型,方用银翘散加减:其中金银花、连翘、黄芩、菊花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荆芥穗发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上焦热,桔梗清利咽喉。
全方共奏辛凉解表、清热化湿、卫气双解之功。
邪炽气营型,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生石膏、羚羊角清气凉营,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凉营滋阴,黄芩、栀子、鲜竹叶、菖蒲清热解毒,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清气凉营,泻火涤痰,以解气营两燔、三焦火炽之证。
邪入营血型,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方中水牛角粉、牡丹皮、赤芍、板蓝根清营凉血解毒,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潜阳,天竺黄、菖蒲化痰开窍,三七粉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清营凉血、增液潜阳,共治邪入营血、伤津耗阴之证。
通过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疗效和症状、体征平均消失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桂荣,张敏,梅元武.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1):55-57.
[2]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3-744.
[3]朱镛连.脑损伤的恢复和修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7): 385-386.
[4] 金玉,余唯琪,薛君莉,等.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诊断及临床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