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郝亚明
(二)思想文化基础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出现与发展,西方文化很快 突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而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等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使得欧洲开始了摆脱黑 暗时代,复兴古代学术的新时代。 进步的概念、自然的概念、利益的概念和秩序的概念 深入人心。 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使得整个欧洲初步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使得进化论等科学理论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为民族 学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郝亚明
1.赫伯特· 斯宾塞:个人成就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实证主义哲 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是资产阶级 进化论经典作家之一。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斯宾塞 就发表了《演进假说》(1852)和《进化之规律与 原因》(1857)等作品,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 存的观念。进化论的思想贯穿斯宾塞的整个世界观和 全部科学理论,他试图从这种思想中得出一个包罗万 象的宇宙规律,藉以支配各个存在的领域。斯宾塞的 思想在他的十卷本的巨著《综合哲学》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社会学先驱)
(中国)民族学概论
人类、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课件
主讲人:郝亚明
第二单元
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 研究方法
郝亚明
目 录
1. 2. 1. 2. 1. 2.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民族学形成的条件 西方民族学理论流派的介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苏维埃民族学派 第三节 中国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学的时代使命与基本任务 第四节 民族学研究方法概述
郝亚明
中国古代民族学资料积累




殷商甲骨文:当时的一些民族名称,以及他们的生活、礼仪、祭祀 和战争等情况。 司马迁通过实地观察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的情 况,编入其名著《史记》中。后来历代官书都按此范例编纂,因此 有关汉族和其他各族的资料,在二十四史中都占有一定地位。 一些学者早就开始撰写各类有关民族的著作。汉、唐时代的《吴越 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蛮书》等。以后历代的地 方志、族谱家传以及文人的游记、笔记和文集,也描述了各族人民 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历史上许多建立过国家或有自己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还用本民族文 字或汉文记载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生活。 东晋僧人法显于公元399~412年遍访印度、斯里兰卡、爪哇岛等地, 游历30余国,写成《佛国记》。唐高僧玄奘在印度、巴基斯坦、 尼 泊尔等地钻研佛经十余年, 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明代郑和于 1405~1433年间,7次下西洋,远航非洲东岸、红海、伊斯兰圣地 麦加以及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 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些都是研究亚、 非古代国家史地和民族情况的重要资料。
郝亚明
地理大发现-民族学资料积累高潮时期



15世纪末至17世纪西方 “地理大发现”时代,各国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航海家、探险家、传 教士等,对所到地区各民族的风貌作了报道和记载。 18世纪开始出现了民族学先驱的著作,如法国天主教 神甫 拉菲托著的《美洲野蛮人的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 较》(1724),认为当代印第安人与亚、欧一些古代具 有高度文化的各族之间,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有 许多相近的地方。 18世纪中叶至末叶,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展,又正处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伏尔 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了论证他们对于人类社会 原始状况的见解,广泛地利用了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各族人民的民族学材料。
郝亚明
民族学学科形成较晚的原因
1.
2.
3.
民族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缓慢时间漫长(数千年) 原因: 早期人类普遍地域观念狭隘,即使古代文明民族如中国、 罗马、希腊等皆是如此,缺乏对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 因而不可能通过文化的比较来建立民族学学科; 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殖民者与异民族交往目的只 是为了利益和财富,在心理上把各地土著当作异端、野 蛮和低等人类,因而这一时期的民族学研究也不可能有 所发展; 民族学作为研究民族及其文化的整体性学科,其产生发 展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即其他基础性学科发展到一 定程度并具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同时还要求对世界上各 地人类及其文化有充分认识,这些条件是直到近代才可 能得以实现的。
郝亚明
西方民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 2.
3.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 导地位的是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西方 民族学大发展时期,整个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出现的理论流派有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论 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功能学派和心理学派等;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大 变化时期,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 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文化唯 物主义学派及其他一些新兴学派。
郝亚明
(三)科学理论基础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著名理论。英国民族学家马雷特: “人类学(民族学)是达尔文的孩子 ”。 民族学真正成为科学,只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后才有 可能。因为在达尔文之前,欧洲学术界还认为上帝造人, 人类社会是由上帝安排的。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学也只能 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当人们不是单纯地以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为目的的关注民 族及其社会文化生活,而是上升到一般的理论与方法来研 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的时候,尤其是当这一研究越来越 关注于民族这个特定对象的时候,民族学学科便产生了。 民族学作为其形成的标志而最早使用的一般性理论,就是 文化进化论。

郝亚明
(一)政治经济基础:殖民的需要



从政治上来说,统治殖民地居民需要有关这些民族生 活和文化方面最起码的知识。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 可以缓解当地民族对殖民统治的激烈反抗,确保殖民 统治的顺利实施。 从经济上来说,19世纪上半叶蓬勃发展起来的殖民贸 易也要求加强对这些异民族异文化的了解。通过生产 生活方式的了解,可以为殖民贸易获得巨额利润提供 保证。(刀叉与筷子) 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民族学学科是适应西方殖民主 义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 约翰· 卢伯克:“研究野蛮的生活,对英国特别重要, 因为它是一个大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它 的公民处于一切文明阶段。”

郝亚明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主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探索人类 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 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 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 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代表人物:英国的赫伯特· 斯宾塞,爱德华· 泰勒, 詹姆斯· 弗雷泽;德国的阿道夫· 巴斯蒂安,西奥 多· 魏茨;法国的查尔· 勒图尔勒;美国的路易 斯· 亨利· 摩尔根等。
郝亚明
二、西方民族学学科的形成条件
19世纪中叶,民族学在西欧和美洲各国开始产 生和兴起。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总体而言,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 西方民族学在19世纪中叶形成绝非偶然,民族 学学科创立的条件到这一时期已经基本具备。 民族学的这种初步兴起与繁荣,具有深刻的社 会原因和思想原因:
郝亚明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
郝亚明
一、民族学萌芽期:民族资料的积累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以19世纪中叶西方 民族学的形成为主要标志。 但在民族学学科诞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有 关民族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知识与民族资料的积累、 整理和阐释从未间断。 远在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之前,世界各国 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学资料。
郝亚明
民族学资料基础2


民族学资料收集大发展时期是从15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时 期开始的。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航路的开通,西方殖 民主义体系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 西方人开始逐渐接触和了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澳洲 等地区的许多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 式,以及闻所未闻的语言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引起了 西方人的极大兴趣。商人、船员和传教士等撰写了大量的 关于这些民族的记载和描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民族资料 与民族知识的积累进程。 这一时期西方民族学资料的积累,其对象主要是西方世界 以外的“落后地区或民族”,并且带有很强烈的殖民主义 气息。在大量民族学资料的基础上,一些民族学的理论如 自然环境影响论、一般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图式等已经初 显端倪。
郝亚明
三、西方民族学理论流派介绍

1.
2.
自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形成以来,在一百多年的 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流派,形成了本 学科的理论体系。 理论视角:各个理论流派反映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学术背景,也反映了代表人物本身的立场和世界 观。每一个流派都代表着一种看待和理解民族文化 问题的理论视角,以便综合或选择这些理论来理解 现实民族文化问题。 学科源流:从学术史上来看,各学派的理论都与前 人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流派在很多见解上都 存在继承与批判的关系。西方民族学发展的源流就 是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相互批判、相互补充、继承发 展的过程。

郝亚明
西方早期民族学资料积累




古埃及第19王朝的金字塔中绘有埃及人、亚洲人或闪米特人、 南方黑人、西方白人等族的图象。 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古代帝王的铭文,也有许多民族情况的 记载。 “历史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 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希腊、波斯与西亚各国的地理、历史和风俗 习惯, 是研究这些地区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雅典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希腊史》一书,也有关于小亚细亚和 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论述。 古罗马独裁者G.J.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古罗马帝国史学家C.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两书,有大量的关于古代高卢人和 日耳曼人的记载。 至中世纪,在一些学者、旅行家、僧侣和商人的著作中,有关 于欧洲、地中海沿岸、东亚和南亚各民族的记述。特别是意大 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的游记较详尽地记载了中亚、中国各地区和 南亚各族人民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