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2008—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上)时间:2009-09-18 作者:信息发布财务状况不良资产逐年降低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商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

近几年来城商行信贷不良率逐年下降。

2008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下降至2.51%。

共有117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5%,占全部城商行的95.9%;其中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

全国城商行中只咸阳市商业银行一家仍处于高危状态,不良率高达22.55%。

处于较高风险状态(不良率在10%~15%)的城商行也只有广州商行一家。

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截至2008年底,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

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

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占全部城商行的78.7%。

2007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均顺利达标。

盈利水平保持高位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比之2007年的1.03%略有下降。

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商行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

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有23家,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有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比例接近一半。

区域差距重新显现随着财务重组的完成,城商行过去显著的地区差异大幅缩小,只有江浙地区城商行业绩依然出众。

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城商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已基本没有差距。

然而各地在盈利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有所体现。

东部地区城商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1.43%。

此外,与往年相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差距有所增大,表现为西部、东北地区信贷不良率的下降幅度低于东部地区。

2007年不同地区间信贷不良率的差距均不过0.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超过1个百分点。

出现财务差异缩小这种现象可能部分得益于财务重组的短期效应。

财务数据能通过财务外科手术得到迅速改善,从而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但将短期的丰硕盈利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业绩表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所赖以生存的地区环境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不同地区的城商行经营状况上的差异可能会再次表现出来。

因此,存在明显差距的资产利润率和差异再度显现的信贷不良率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东部地区具备极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能有效降低银行的外部风险和运营成本,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更为优异。

这种地区环境差异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成的制约将在我国长期存在。

变局时代的城商行大变革时代,一些变化往往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随着城商行的规模扩张以及内部分化,新型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力量将会出现,中国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将被冲破,从而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银行格局。

2008年是金融危机全球肆虐的时期,却也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高速发展、剧烈分化的时期。

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亦已大相径庭。

当有些银行正在向如何上市、如何向外扩展机构之时,还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如何生存下来。

当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学习与大客户打交道之时,有些银行则需要千方百计完善其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

因此,用城市商业银行这一概念来统称它们已显得不合时宜。

相应地,把这些差异越来越大的银行放在一起讨论的意义可能越来越小。

从2008年的情形来看,在这样的分化过程中,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均已出现并走向成熟,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必将逐渐成形。

金融垄断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被打破,顺应市场形势的金融格局将诞生。

新形势下的银行大致可根据业务范围与规模划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地方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最可能由目前的大规模城商行发展而来,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地方性银行则多半是立足本地做社区银行的中小型城商行。

2008年,新的格局在酝酿。

更名更名、扩张、上市,被称为城商行发展“三部曲”。

自2007年始城商行更名便蔚然成风,各家经过公司化、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城商行纷纷更改名称,洗掉“**市商业银行”的印记。

2008年有16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

对于更名问题,银监会也曾提出过两点原则意见,一是原则上应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或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二是新的名称应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事实上更名后的城商行确实依然采用了有本地特色的名字,多数银行仍以城市名命名,个别用了省份的名称或是其他有关联的名称。

然而城商行更改名称的最终目的却正是为了突破地域限制。

城商行要跨区开展业务,第一步便从名称上淡化自身的地方色彩。

可以看到,城商行早已不满于某一城市的商业银行这一传统身份设定,希图获得一个至少在法律身份上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这些更名并没有放弃所在地的地方色彩。

这就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

一种观点认为,在一些经济上具有优势或特色的城市,城市名本身就具有某种不可忽视的商业价值。

更名后的城商行能更好地利用城市名做出品牌,比如杭州银行、汉口银行。

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商行更名主要还是为了能方便在本市以外的区域开展业务,如果名称依然带着地域标签,那这一目的至少是没有彻底达到。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商行二次更名或不可避免。

无论城商行按照什么思路进行更名,都是为了破除监管上的限制,获得异地经营的资格。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步,更名的目标导向必然是跨区扩张与上市。

城商行中的“先行者”沿着这条道路做大做强,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这条思路是否适合所有银行必定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

然而一波接一波的更名热潮显示了城商行大力跟进的热情。

这种冲动会给城商行带来什么样的突破或危机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可以确定的只是三步走战略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引资引入外资一直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

无论如何强调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内涵的丰富性,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城商行引入外资的原始动力具有明显的短期功利特征。

城商行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

长久以来深重的财务困境一直是城商行挥之不去的梦魇。

因此,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以达到监管标准对城商行而言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近几年随着城商行财务重组运动成果的逐步显现,城商行已经逐渐摆脱了资本金不足、坏账率高的落后形象。

自此城商行也开始重新考量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意义,开始强调战略合作、技术援助、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提出了“引智”、“引制”等概念,将引入外资的重点放在了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

2008年4月17日营口银行将19.99%的股份出售给马来西亚联昌国际证券银行集团(CIMB),后者从而成为营口银行第一大股东;11月17日,台湾富邦金控公司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斥资2.3亿元购得厦门市商业银行19.99%的股权,成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借道香港参股大陆商业银行的第一例;8月香港大新银行增持重庆银行3%的股权,总计持股20%,达到外资银行参股城商行上限;2009年6月,澳洲联邦银行也已将对齐鲁银行的持股比例由11%提高至20%。

此外,平安银行与台湾永丰金控、西安市商业银行与加拿大丰业银行均已展开合作,而长沙市商业银行也与法国BRED大众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后者将出资约2亿元购入前者不到20%的股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出现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趋势在2008年更加明显。

城商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转而在国内寻找战略投资者。

2008年国内上市银行与城商行之间往来甚密。

6月14日,兴业银行与九江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近3亿元入股该行20%的股权;9月,招商银行以2.721亿元入股台州市商业银行10%的股权;北京银行斥资1.275亿元收购廊坊商业银行19。

9%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2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3.78亿元购入莱商银行18%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要想尽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选择和国内大行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而大行入股优质城商行能实现银行网络和业务规模迅速扩张。

国内大行与城商行的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产品种类差异甚大,使得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成为可能。

而且本土银行面临同样的法律法规、监管条件与市场环境,比之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更有共同语言,在合作上存在某种便利。

这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

上市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实现了城商行上市的突破,由此点燃城商行进军A股市场的热情。

据统计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发展规划。

然而2007年城商行在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并未延续,2008年全年没有一家城商行成功上市。

到目前为止,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依然是仅有的三家上市城商行,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完全停滞。

事实上,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城商行早已明确提出了上市目标并一直在作积极准备。

然而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商行,内部股东结构遗留问题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

先前上市的城商行暴露出的原始股权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用更为严格的眼光审核城商行的上市资格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市场更有传言证监会已暂停城商行上市审核。

虽然上市势头受阻,但城商行抢滩登陆资本市场的热情未减。

毕竟对城商行而言,上市不仅能融资与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能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

对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城商行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树立起行业内的标杆,昭示着城商行上市的步伐已经启动。

质地优良的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应该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短期来看,城商行上市进程将仍会延缓一段时间,于近期难有突破。

重庆银行也是最早提出上市计划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的银行之一,原本预期能在2008年上半年登陆A股市场,然而上市要求并未获得批准。

而今重庆银行继续为上市作更谨慎的准备,于2009年4月发行10亿元次级债券“储量过冬”,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重庆银行上市进程,同时将计划上市时间推迟到2010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商行在上市问题上的微妙心态。

跨区经营虽然进军资本市场受阻,但是城商行在2008年掀起一波跨区经营新热潮。

自2001年银川市商业银行设立首家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吴忠支行之后,大多数城商行都怀着跨区经营的“光荣与梦想”。

2007年银监会明确表示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

政策限制的淡出进一步刺激了城商行的版图扩张神经。

最初异地扩张活跃的多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大规模城商行,2008年却有不少中小型银行实现了跨区经营的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