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使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6、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0、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5)11、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1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同7)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同3)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7、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8、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9、什么是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同6)20、简述剩余价值的含义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论述题1、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并谈谈你对和谐及其本质的理解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该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待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使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并运用上述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又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知道作用寓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知道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