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菩萨蛮韦庄阅读答案

菩萨蛮韦庄阅读答案

菩萨蛮韦庄阅读答案【篇一:菩萨蛮(温庭筠、韦庄)学案】lass=txt>编制人:殷陈雪审核人:郑化伟【学习目标】1、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学习要点】简介作者;赏析两首《菩萨蛮》,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文学常识积累】1、词的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初称为“ ”、“曲子词”、“ ”、“诗余”等。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或“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三种,58字以内为,59—90字为,91字以上为。

2、简介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诗词鉴赏思路】一看标题(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三看注释(写作背景);四看意象(具体所指);五看情感(总体把握)。

※【自学引导】问题1:1、在温庭筠的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问题2:对比阅读韦庄的《菩萨蛮》,概括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南“好”的?试作分析概括。

2、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1※【合作探究】请比较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不同的抒情特色。

※【归纳概括】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借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课堂练习】温庭筠的菩萨蛮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2【篇二:2015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s=txt>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6.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7.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8.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9.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对】10.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对】11.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12.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13.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14.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对】15.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 16. 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17. “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18.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诗经】19.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

【对】20. 《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

【错】21. 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22.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24.25.26.27.28.29.33. 34.35.36.37.38.39.40. 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

【错】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

【对】《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

【5.0】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韦庄】《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词。

【对】南唐词的风格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相同。

【错】4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出自【礼记】 42.43.44.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

【冯正中】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李景】冯正中曾官至宰相【对】46.47.49.50. 《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冯正中】中国诗词中“一晌”的意思是指【长久,短暂,a和c】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官能的感觉。

【错】每一个牌调的平仄声调是不一样的【对】 51. 《摊破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上片是【四句三平韵】 52.53.54.55.56. 57.58.59.60. 下列文人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曹丕】关于词牌名“浣溪沙”,说法错误的是【只有仄声调】《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妇女注定了是思妇的命运。

【对】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呼应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的【春花】评价李后主之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大家是【王国维】苏轼的号是【苏东坡】《虞美人》整首词前六句两两对比,永恒与无常的对比。

【对】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有心而为之【错】 61. 被界定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是【人间词话】 62.63.64.65.66. 《向晚二首》写于()年。

【1978】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江苏人】《向晚二首》中“向晚幽林独自寻”中用“寻”字而不用“行”字是为了押韵。

【错】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诗出自《隋宫》。

【对】王国维的文学评论受哲学家()的影响。

【叔本华,康德】68.69.70. 在王国维18岁时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静庵文集》中大部分是考证的【对】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

【对】71. “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出自()之评论。

【李笠翁】 72.73.74.76.77.78.79.80.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是【戏曲小说】王国维认为“写境”是()派【写实】王国维认为词有了境界,词的格调自然会提高。

【对】文学作品中所造的意境,一定要合乎自然。

【对】最早的词学来源于【宋人笔记】关于黄山谷的介绍,不正确的是【与苏澈并称“苏黄”】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包括【身意】诗词中的境界是依靠外在景物来表现的。

【错】《词选序》的作者是【张惠言】81. 清代王鹏运所带领的词派是【临桂词派】 82.83.84.85.86.87.8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小词的妙处是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对】《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峨眉兮”中“峨眉”指【才德美好的贤士】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有【典论.论文】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当时的词中有一定境界。

【对】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

【错】9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年。

【1908~1910】 91. 关于燕乐,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宋代以来的一种新兴音乐】 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5.106.107.108.109.110. 王国维认为词可以表达出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念。

【对】《花间集》问世于西元九百四十年。

【对】“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出自【人间词话】关于秦观,说法不正确的是【别号太虚居士】《东轩笔记》是由()所作。

【魏泰】《东轩笔记》是由()所作。

【对】诗与词的区别是:词之言长,诗之境阔。

【对】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

【应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天净沙】“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杨贵妃】欧阳修的《蝶恋花》被收录在《花间集》中【错】词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

【对】“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文赋】“生而愿为之有家,良人者,所以望以终身者也”指的是【女子】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不包括【立志】“为政必先放郑声”中“放”指放逐【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之口。

【对】王国维说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错】王国维认为最早将词诗化的文人是【李煜】【篇三: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语文试题】=txt>语文试题2016年3月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

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

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

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

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

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

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