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11月16日,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党校同学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锦州城市不大,可称得上“名胜”的地方也不多,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一处声名远扬辽宁乃至全国的大景点。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西、沈阳和长春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0余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中国专题性军事博物馆,建于1959年。
1988年10月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1978年9月23日,叶剑英亲笔提写馆名: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西、沈阳和长春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纪念馆位于锦州市烈士陵园内,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塔身两侧是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花岗岩浮雕,纪念塔东西两侧是由首碑、英名录碑、尾碑组成的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
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馆区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优雅而肃穆。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英名录碑上刻录着密密麻麻的烈士的英名。
所有的人无不驻足观看,默默的读着碑上英魂的名字,静静的感觉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
是这无数的烈士铸造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书写着一段壮烈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可歌可泣,都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在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的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朱瑞、杨子荣、董存瑞、梁士英、张德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张,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刻在历史的长河上,让我们永远以他们为骄傲……各个展馆从不同侧面详详细细地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之前那场壮观而残酷的大会战。
纪念馆内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
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
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
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一进入纪念馆大厅,面对着游客的就是一套战士塑像,七八个战士手里握着钢枪,在向敌人进攻。
可以想象,当时的战斗是多么的激烈,也许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胜利的。
进入了战史馆,很多废弃的大炮、枪支、弹药映入了我的眼帘,和现在的大炮、枪支、弹药来比,他们显得十分的陈旧、老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用它们打败了拥有先进技术的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
司令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刘亚楼和无数的战士们用了52天就消灭了敌人47万余人。
我不得不佩服中国解放军那坚定的意志。
和百姓的持之以恒的支前帮助。
在五大纪念馆中的“支前馆”,引起了我的兴趣。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是解放军经历的第一次大兵团作战。
持续时间之长、投入的兵力之多,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的。
更没有先例的是,这样一次大型战役,解放军没有正规建制的后勤部保障,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解放军的“粮草”供给,几乎全部来自老百姓。
“支前馆”展示了东北父老支援一线战场的大量图片和实物,从油灯、粮食、被服、担架到铁道设施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亲眼目睹眼前的一件件“支前”历史实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个感叹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东北父老的“支前”小车,不仅推下了辽沈战役,还推进关内、推进华北,一直随大军南下,直至完成解放全国的使命。
记得看过这样的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为老妈妈,她的名字叫李玉今,被评为“特等烈属模范”。
她曾让她的丈夫去参加辽沈战役,后来又让她的两个儿子参加,最后又让她的小舅参加了辽沈战役。
屈指可数,世上又有几个人会像她那样把自己的亲人都送上了战场呢?
最令大家振奋的是全景画馆,即《攻克锦州》的全景画馆,是全中国的第一幅全景画。
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重4吨。
全景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48年10月中旬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激战场面。
地面上的大炮、
冲锋枪、坦克、战士,做得极为逼真。
木桥、炮兵阵地、战壕、废墟、小道、高粱和画面各占一半,巧妙连接,浑然一体,视觉上真假难分。
记得欣赏全景画时,我能同时听到和画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传来的解说声、爆炸声、喊杀声、马达轰鸣声,似乎我们就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亲眼目睹了攻克锦州的激烈的战斗。
纪念馆分为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树,它把我们又一次带回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
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置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斗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最后参观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
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
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让人仿
佛回到了当年战斗的现场,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离开纪念馆,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车上,我不禁思绪腾飞:这次活动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一次接受了红色洗礼,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念。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建立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的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奔向美好的未来!我们全体人员更要在这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