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学案
杜甫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解读杜诗的钥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人郭沫若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
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包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一、测标:欣赏课文朗读方法:
1、找诗眼;
2、定基调
3、寻关键;
4、理脉络
5、明主旨;
6、知妙处
二.【达标】
(一)、导入
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诗详注》
(二)、简介作者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35岁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
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
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后
寓于成都杜甫草堂。
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三)、鉴赏评价
1、诗眼是什么?
2、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理清思路:
A、从哪些角度来写送别场面?
B、文眼:
感情基调:
结构:
4、重点句子的理解:
A、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5、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古风•其十四
李白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将这首诗跟《兵车行》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三、固标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战争的?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唐代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诗歌很多,这首诗“用意工妙”,说你的理解。
(2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