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灸
一、定义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与该时今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灸治。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
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防病是关键。
二、源流
明代,杨继洲着《针灸大成》说:“春交夏时,夏交春时常灸足三里预防中风”。
清朝初期,张璐着《张氏医通》说:“夏日三伏中,白介子涂法,防止哮喘病复发”,就是当今,三伏天天灸疗法。
这些都是古代节气灸。
三、作用
1、中国医学
《内经》中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
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
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即《内经》“时藏阴阳”的理论,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因此,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反映出人与天地同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如年节气受邪,产生相应的病症。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
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走,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生瘘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积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2、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9月最多,而在12~3日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9月最少,而12~1月最多。
又如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
血中T3、T4浓度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
人体若能掌握节气规律,不同节气进行灸治可以提高灸治疗效,做到未病先防,防治结合。
四、适应症
1.呼吸系统:哮喘、慢支、虚人感冒。
2.消化系统: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功能症、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
3.心脏血管:心律不整、胸闷、高血压、脑血管疾病。
4.其它: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月经病、
遗尿、虚证、寒证。
五、节气灸选穴防治疾病
(一)四季灸治
1、春养少阳,足厥阴
春季乃少阳当令,气候变暖,万物应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灸治少阳、厥阴经穴,以求机体阴阳平衡,养肝,防治眩晕、耳鸣,手足震颤,月经病。
2夏养太阳,手少阴
夏季乃太阳当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结果。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灸治少阴、太阳经穴以养阳,以防阳气外泄,保养正气。
3、长夏养阳明,足太阴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灸足太阴、阳明经穴,以养脾,脾为后天之本,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白带、月经过多。
4、秋养太阴,足阳明
秋季乃太阴当令,气候始凉,万物成熟。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灸手太阴,阳明经穴,以防阴气外泄,保其本,以滋补肝肾,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5、冬养少阴,足太阳
隆冬季节少阴当令,万物闭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灸治少阴,太阳经穴,肾为先天之本,固肾乃强身健体,养生之大法。
可防治心脑血管、高血压、呼吸、生殖系统疾病。
据报导脑血管病,秋末冬初发病数比其它季节明显增多。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则认为,“人应春温之气以养肝,以夏热之气
以养心,以长夏之气以养脾,以秋凉之气以养肺,以冬藏之气以养肾”。
说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与节气之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二)天有八纪节气灸
《内经》有“天有八纪”之说。
即春分,秋分,春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些八纪都是一年中节气阴阳,寒热交替的纽枢,而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主气交接的节气,二至对疾病影响很大,俗语说,重病难过冬至,过了冬至可过年,取穴以全身强壮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神厥,大椎,百会,涌泉,心、肝、脾、肺、肾俞,或辨证取穴。
(三)三伏天,三九天灸
三伏天和三九天灸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前者乃“冬病夏治”,后者乃“夏病冬治”之理,在我院已有20年历史。
(四)春交夏,夏交春灸
春交夏时,从谷雨至立夏。
农历3月~4月。
夏交春时,从大寒至立春。
农历12月~明年正月,灸足三里,预防中风。
六、注意事项
灸可分艾条灸和药灸(贴药),这里讲的是艾条灸,悬灸。
灸腹部和背部腧穴以卧位和俯伏位,灸治每天15分钟,温度以病人耐受为宜,灸次序先上后下。
发热者暂不灸治,孕妇腹部腧穴禁灸,大血管周围不灸。
灸后不宜食厚味、辛辣、酗酒、过食海鲜、虾、蟹、鹅、生鸡、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