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课《图画文章》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色彩感觉不敏感,对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表现效有但是不够理想。
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总体氛围上来说,学生比起低年级阶段活跃度不够更多的倾向于安静、内敛的表达,这和学生的生理周期以及年龄段特征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表现导致课堂的的整体活跃度不够,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湘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课《图画文章》课堂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图画文章的特点
2、学生能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3.学生能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图画文章的特点,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教学难点:学生的能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每一位同学都能完成基本的学习目标,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了一件“图文并茂”的图画结合的作品,整体效果是不错的。
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完成了3件以上作品。
全班同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从造型、色彩、装饰以及文字内容上完成得整体效果较好。
有4-5名同学,作品表现简单粗糙,但也能完成基本的既定目标。
到最后展示环节,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有的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的创意以后,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创作欲被调动,为下节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铺垫。
湘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课《图画文章》课后反思
1:本课成功之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图画文章”的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并且能够自己想象、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贺卡、成语或者是古诗词为表现内容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达到了学习目标。
2、本课不足之处:教师提供的素材不够丰富,学生制作使用的材料也局限了学生想象力和效果的表现。
学生的自我表现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3、改进措施:在第二课时深入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视觉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设计元素,同时,让学生课下准备更丰富的装饰材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湘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课《图画文章》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小学美术第三学段中的“造型表现”范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用图文结合的文章来表情达意。
课程设置是通过图片、文字、现代符号等多种元素的应用和对比,最终让学生获取“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是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基于对学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能力的考虑,本课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学生从简单的小图形替换部分文字,创作一篇“图画文章”;第二课时是给日记、作文配上图画,使之更加有趣。
本课帮助学生理解没数据又通过形象语言反映生活、抒发和传达作者情感观点的作用。
在教材的编排上,主图是孩子们看运动会海报,海报图文并茂,既有趣味性又有可读性,可带学生重点欣赏。
教材还呈现了徐冰地书和贺兰山岩画,通过远古时代图画符号和现代符号的对比,让学生去自己研究,发现继而进一步激发创造和表现欲。
学习活动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一容易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接受,教师的引导尤其关键。
教材中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替换文字,有趣、易学,学生们兴趣比较高,为活动二的深入做好了铺垫。
学习活动二通过图画与作文、日记等的融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通过“图文并茂”的图画文章表现形式,是文章避免了枯燥和单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参与。
《图画文章》课堂练习:
1、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制作一张卡片,送给你想送的人吧!
2、改变一首古诗或者一句成语,让它图文并茂,更加有趣。
湘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课《图画文章》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第三学段目标。
(5~6年级)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通过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