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都有“=”!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3x 1 5 y
通常用a b表示一般的等式 .
试一试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 a b,那么 a _c_ b _c___
学情分析
•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 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 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 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 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 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 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 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解方程是经过对原方程的一 系列变形(两边同加减、乘除), 最终把方程化为最简式: x = a(常数) 即方程左边只一个未知数项、 且未知数项的系)x+7=26
解:两边都减7,得 x+7-7=26- 7
于是 x=19
两边同减7
x=?
分析: 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巩固◢
作业
必做题:P84习题 3.1的第4题. 选作题: a x ( m 4 ) x a 1.要把等式 化成 m 4 , m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教学流程设计说明
你能猜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4 x 24
1 (3) x 5 4 3
(2)x 1 3
到底是什么呢?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解
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的性质
m n n m
3 3 1 2 5
下列四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
x 2 x 3x
如果 a = b 那么 ac = bc
a b __ 如果 a = b 那么 __ c = c (c≠0)
那么 a + c = b + c
掌握关键:<1> “两 边” “同一个数(或式子) ” <2> “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解方程的目标: 原方程 变形 x = a (常数)
检验的方法
(代 入 )
注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 性质求出未知数的值x=a(常数)
1) 2) 3) 4)
如果 x y ,那么 如果 x y ,那么 如果 x y ,那么 如果 x y ,那么
( ×) x 5a y 5a ( ) 2x 3y (× ) x y ( ) 2 2
x 1 y 3
x y a a
5) 如果 x y ,那么
(× )
x=a(常数)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
(2) -5X=20
-5X=20
解: 两边同除以
-5,得
5 x 20 5 5
x的系数是-5, 方程两边同除以-5
x=?
于是
x=-4
1 (3) x 5 4 3
解:两边加5,得
1 x55 45 3 化简,得
你猜对了吗?
等式的性质
说课稿
教学内容
• 新授课,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80~81页,3.1.2《等式的性质》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 节第二课时.本节课学习等式的概念和等 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 的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依 据.本节课直接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讨论 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这将为后 面几节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法作准备.
变形到此,小红很惊讶:居然得出如此等式!于是小红开 始检查自己的变形过程,但怎么也找不出错误来.
聪明的同学,你能让小红的愁眉在恍然大悟中舒展开来吗?
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 (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 a = b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 除以 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0.3 x 45 = (2)两边除以0.3,得 0.3 0.3
.
于是 x=150.
延展学习 内化知识
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小红发现运用等式的性质可以 使复杂的等式变得简洁,这使她异常兴奋,于是她随手写了 一个等式:3a+b-2=7a+b-2,并开始运用等式的性质对这 个等式进行变形,其过程如下: 两边加2,得 两边减b,得 两边除以a,得 3a+b=7a+b. 3a=7a. 3=7.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1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c b ____ c 如果 a b,那么 a ___
归纳1:
+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 相等。 即:如果 a b ,那么 a c b c
1 x 9 3 两边同乘-3,得
x 27
如何检验?
将x 的左边,得 27 代入方程 1 3 x 5 4 1 ( 27) 5 3
95 4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27 是方程 的解。
注意:要代入原方程。
应用举例 学以致用 练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5=6; (2)0.3x=45; 1 ( 3) 5x+ 4 = 0; ( 4) 2 x 3 . 4 解: (1)两边加5,得 x-5+5=6+5. 于是 x=11. 检验: 当x=11时,左边=11-5=6=右边, 所以x=11是原方程的解.
a b 如果 a bc 0 , 那么 c c
注 意
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 同一种运算。 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 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 除数或分母.
练一练
判断对错,对的请说出根据等式的哪 一条性质,错的请说出为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总体设计说明
• 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通过教师直观形象实验和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 而初中对本节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由实验形成数 学问题,由数学问题归纳成数学结论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更进一 步的让学生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 象思维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小 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多,同样的在初中阶段也不能 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否则将 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课中借助平衡的天平来帮助学 生分析等量关系,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 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 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 此外我认为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本节课学 生有较多的机会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应及时反馈,鼓励学 生,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 a = b 那么 ac = bc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细心观察
探究等式性质2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a b __ __ 如果 a = b ( c≠0) , 那么 c = c
归纳2:
×3
÷3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 a b ,那么 ac bc b 如果 a b (c≠0) ,那么 a c c
等 式 的 性 质
【等式性质1】 如果a b,那么a c b c
【等式性质 2 】
如果a b,那么ac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