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2、时期指标3、相对指标4、强度相对指标5、算术平均数6-标致变异指标7、标准差系数二、填空1、总量指标是对总体和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数据,是从上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数据。
2、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
3、总量指标按照其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和。
总量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和总量指标。
4、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点、性质和作用,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有三种,即、、。
实物单位是反映事物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它又可以分为、、双重单位和。
5、相对指标的基本公式为:6、相对指标数值有两种计量形式:一是相对指标,二是相对指标。
7、无名数相对指标是指相对指标值后边没有计量单位,或者没有实质性的具体计量单位而只有抽象的计量单位。
具体有、、、。
8、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任务和对比基础,相对指标可分为相对指标(与计划数对比)、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与部分数额对比)、相对指标(与同类典型数额对比)、相对指标(与有联系的总体数额对比)、相对指标(与历史数额对比)。
9、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也称为均值)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反映分布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的代表值。
它是在总量指标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10、算术平均数依据计算方法不同,又分为算术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
11、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的资料及总体单位数的情况下,如果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及总体总量,则用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指标。
12、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综合指标,它表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和,又称。
13、按计算方法的不同,标志变异指标一般常用的有、、。
14、极差的计算公式:。
标准差的简单式计算公式:。
标准差的加权式计算公式:。
标准差系数的计算公式:。
15、对于不同水平即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不宜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而需要利用进行比较。
16、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因而平均数的代表性就愈。
17、是总体中最普遍的数,也就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
18、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尺度,标志变异指标值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标志变异指标值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
按计算方法的不同,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分为、和。
19、是数列中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用来反映现象的实际变动范围,全距又称。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同平均数的差叫,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20、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加以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就是。
三、简答1.什么是标准差,它有什么作用?2.简述平均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3、什么是标致变异指标,它有什么作用?四、判断1. 时点指标值只能间断计数。
2. 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3. A、B、C三个企业今年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93%、100%和107%,则此三个企业今年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0%。
4. 结构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其分子和分母一般也只能是时期标志。
5. 将不识字人口数与全部人口数对比,就是文盲率指标。
6. 比例相对指标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
7. 比较相对指标也可以是两个相对指标对比。
8. 强度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必用复名数来表示。
9. 某地区2002年末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数是比较相对指标。
10. 计算相对指标时必须注意分子分母是否可比。
11. 某企业计划规定,2003年1月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执行结果降低4%,只完成计划的一半。
12. 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13. 变量数列中任一组标志值为零,则无法计算调和平均数。
14. 权数的绝对值越大,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15. 算术平均数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中趋势。
16. 如果是分组变量,计算出的均值是实际均值的近似值。
17. 方差是描述变量离散程度的特征值,所以方差越大,均值的代表性就越差。
18. 如果两组变量的方差不同,说明它们均值的代表性不同。
19. 如果两组变量的均值相同,则这两组数据的标准差也相同。
20. 变量离散程度是描述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数据。
21. 甲、乙两个班某次某科考试平均成绩相同,但数值差异度不同,数值差异度大的那个班比离散程度小的那个班学习成绩稳定。
22. 全距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五、单选1、以一个企业为总体,该企业职工人数200人,全年工资总额250万元,则()。
A200人数是总体标志总量、时点总量,250万元是总体单位总量、时期总量B200人数是总体单位总量、时期总量,250万元也是总体单位总量、时点总量C200人是总体标志总量、时点总量,250 万元也是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总量D.200人是总体单位总量、时点总量,250万元是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总量2. 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生占47%,这是一个()。
A比例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3. 将对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形式称为()。
A倍数和百分数B成数和倍数C百分数和千分数 D.系数和倍数4. 将对比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系数B成数C倍数D百分数5. 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降低3%,实际降低了5%,则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1.9%B167%C60% D.97.9%6. 某企业的利润计划比去年提高5%,执行结果提高6%,则利润计划完成提高程度为()。
A6%÷5%B(6%÷5%)-1 C106%÷105% D.(106%÷105%)-1 7. 变量数列中,当变量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A接近于变量值大的一方B接近于变量值小的一方C接近于大小合适的变量值D不受权数影响8. 由10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5的离差分别是:-4、-3、-2、-1、0、1、2、3、4、5。
由此可知()。
A这10个数中有负数B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零C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 D.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59. 组距数列中,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方法是()。
A各组组中值的平均数B用邻组组距代替C首(末)组上(下)限减(加)邻组组距的1/2 D.用邻组组中值代替10. 为研究某城市的居民收入情况,把该城市居民按人均年收入分组,其中最后两组是1800~2000元,2000元以上,则最末一组的组中值应是()。
A2000元B2200元C2100元 D.2150元11. 在对连续型变量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组距数列分组资料中,最末一组为开口组,组中值为55,与其相邻的一组的组距为10,则最末一组的下限应为()。
A60 B40 C45 D.5012. 全距和标准差离差程度数值的计量单位()。
A与各变量的频数的计量单位相同B与各变量值的计量单位相同C不存在计量单位 D.通常以百分数作为计量单位13. 有甲、乙两个总体,某一变量值的平均数相等,若标准差甲小于乙,则甲、乙两个平均数的代表性是()。
A甲低于乙B甲高于乙C甲等于乙 D.不能确定14. 要比较两个不同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时,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低,需用()。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 D.离散系数5. 两组工人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组工人每人加工零件数为:32、25、29、28、26;第二组工人每人加工零件数为:30、25、22、36、27。
这两组工人加工零件数的差异程度()。
A第一组差异程度大于第二组B第二组差异程度大于第一组C两组差异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16. 两个班学生某门课考试的平均成绩差异较大,为比较他们的平均成绩的代表性高低,应采用()。
A标准差比较B平均差比较C全距比较 D.离散系数比较17. 甲、乙两厂职工工资的离散系数是甲厂大于乙厂,所以()。
A甲厂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于乙厂B乙厂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于甲厂C不能说明两厂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谁大 D.甲厂职工工资的标准差小于乙厂18. 某地区城市和乡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8.2平方米和19.4平方米,标准差分别为2.7平方米和6.3平方米,则各调查单位人均面积的差异程度()。
A城市大B乡村大C城市和乡村一样大 D.城市和乡村不能比19. 总体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
A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单位指标20. 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21. 某企业计划要求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其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 )。
A102.3%B94%C140% D.94.9%22. 假定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 )。
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23. 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资料,只掌握各组标志值和各组标志总量的情况下,宜采用( )。
A加权算术平均法B加权调和平均法C几何平均法 D.简单算术平均法24. 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25. 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B平均差C极差 D.均方差26.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
A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B当期指标和远期指标C长期指标、中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27. 2003年全国男性人口数为66556万人;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
对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D.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28. 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状况,( )A100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846.4万元总体标志总量、40个为总体单位总量B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总体标志总量、40个为总体单位总量C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总体单位总量、40个为总体单位总量D.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总体标志总量、40个为总体单位总量六、多选1. 总量指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