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分析刘禹锡的《陋室铭》

最新分析刘禹锡的《陋室铭》

分析刘禹锡的《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文”,通篇81字,情与景相互交融,所抒发的情感非常的真挚,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的雅致的情趣。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欢迎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解析:
《陋室铭》的作者,从来标明是唐刘禹锡,但也有人考据出来,说不是他的作品,因为未曾收进最初编成的他的集子,故而
存疑。

但不论是谁的文笔,能用八九十个字,写出这番精粹至极、凝练至极、余味无穷至极的意境,是不由人不折服至极的。

中国是散文大国,汉魏以来,迄至明清,有别于诗赋的散文文体,巍然为文学的主流。

例如唐宋八大家诗歌的成就,固然千古吟唱,家传户诵,但他们更以著作论述的笔墨,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荣耀的位置。

一般提到韩、柳、欧、苏,都是先想到他们的文章,然后,才是他们的诗篇,就足以说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

刘禹锡在唐代诗人中是较有影响的一位,诗胜于文,文章除了这篇《陋室铭》,余者更寥寥了。

他历仕顺宗、宪宗、文宗、武宗,曾为王叔文党,玩过政治。

不过他玩得不甚成功,为“八司马案件”的主角之一,被流放连州。

相反,艺术上倒很有成就,以诗名噪世。

诸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名句,直到今天,犹传唱不已。


十年“文革”期间,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是和毛主席最高指示,经常被革命小将引用的。

但他(姑且认为是他作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极短散文,却是千古绝唱,可一而不可二,再无超越之作了。

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需要铺陈,更需要缩略;需要丰满,更需要删削;需要感情奔放,更需要字斟句酌。

所以,散文写作中的优选萃取能力,最能表现作者功力的所在。

放比收要容易,简比繁更困难,像《陋室铭》这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还具有文采;言简意赅,思路明确,能耐人回味;情景交融,盎然有趣,若身临其境;远有榜样,近有自勉,具乐观精神;不足百字,从室陋与德馨的统一中,写出知识分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逃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实在是一篇难得的散文。

散文与诗一样,易写难工。

写散文的作者很多,能写出好散文的作者甚少。

自己说好,或雇两个无耻之徒说自己好,是作不得数的。

尤其,像《陋室铭》这样谈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命题,或者还可以引申为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主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放在别的作家手里,绝不是能用这八十一个字能够完美地表现出来的。

古今文章,谈物质与精神者固多,但短得如《陋室铭》者,却绝无仅有,冲这第一点,值得读,学其为文之精。

尤其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更具有格外的现实意义,冲这第二点,就更值得读了,学其为人之本。

要而言之,无非是物质固然非常重要,精神更应不懈追求。

如果,大家抱定室无妨陋,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必定馨的宗旨,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一定会少却很多丑陋。

《陋室铭》赏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
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

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

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

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

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

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

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

有《刘宾客文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