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球化处理工艺

球化处理工艺

球化处理工艺
1.熔炼设备选择
1.1熔炼设备的选用首先是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遵循高效、低耗的原则。

感应电炉的优点是:加热速度快,炉子的热效率较高,氧化烧损较轻,吸收气体较少。

因此,用中频电炉熔炼,可避免增硫、磷问题,使铁水中P不大于0.07%、S不大于0.05%。

1.2 球化包的确定
为了提高球化剂的吸收率,增加球化效果,球化处理包应比一般铁液包深。

球化包的高度与直径之比确定为2:1。

2 原材料选择
2.1 炉料选择
球铁球化剂的加入效果条件是:高碳、低硅、大孕育量。

为了稳定化学成分和有效地控制促进白口化元素和反球化元素,保证熔炼铁水的质量,选用张钢Z14生铁,其化学成分:C>3.3%,Si
1.25%~1.60%,P≤0.06%,S≤0.04%。

2.2 球化剂的选择
球化剂的选用应根据熔炼设备的不同,即出铁温度及铁液的纯净度(如含硫量、氧化程度等)而定。

我国最常用的是稀土镁硅铁球化剂,采用这种球化剂处理时,由于合金中含硅量较高,可显著降低镁处理时反应的剧烈程度。

同时也能因增硅而有些孕育作用。

电炉生产时,因温度相对较高,所用球化剂的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球化剂FeSiMg8Re7化学成分
电炉项目球化剂成分/%
出铁温度/℃S Mg Re Si
1420~1480 ≤0.047.0~9.0 6.0~8.0 ≤44.0
3 炉前控制
3.1 化学成分选择
球铁原铁液应高碳、低硅、低硫、低磷。

控制好硫的含量,是生产球铁的一个重要条件。

几种牌号的球铁的化学成分见表2。

3.2 球化和孕育处理
球化剂加入量应根据铁液成分、铸件壁厚、球化剂成分和球化处理过程的吸收率等因素分析比较确定。

一般为1.6%~2.0%,若球化剂放置时间较长,则应适量多加。

球化反应控制的关键是镁的吸收率,温度高,反应激烈,时间短,镁烧损多,球化效果差;温度低,反应平稳,时间长,镁吸收率
表2 球铁化学成分%
牌号 C Si Mn S P
QT400~18
球化前3.6~4.1 0.9~1.2 ≤0.4≤0.05≤0.07
球化后 3.5~4.0 2.6~3.2 ≤0.02
QT450~10
球化前3.6~4.1 0.9~1.2 ≤0.4≤0.05≤0.07
球化后3.5~3.9 2.5~3.0 ≤0.02
QT600~3
球化前3.6~3.9 0.9~1.2 0.6~0.8 ≤0.05≤0.07
球化后3.5~3.8 2.2~2.6 ≤0.02
QT700~2
球化前3.6~3.9 0.9~1.2 0.6~0.8 ≤0.05≤0.07
球化后 3.5~3.8 2.1~2.5 ≤0.02
温度高,球化效果好。

因此,一般在保证足够浇注温度的前提下,宜尽可能降低球化处理温度,控制在1420~1450℃。

球化剂要砸成小块,粒度一般在5~25mm,加在包底,再在上面加硅铁和铁屑。

孕育处理是球墨铸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促进石墨化,防止自由渗碳体和白口出现,而且有助于球化,并使石墨变得更细小,更圆整,分布均匀,从而提高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

孕育剂一般多采用FeSi75,其加入量根据对铸件的力学性能要求,一般为0.8%~1.0%。

孕育剂的粒度根据铁液量多少,一般砸成5~25mm的小块。

孕育剂应保持干净、干燥。

球化剂和孕育剂要在出铁前加入包中,在连续生产时,刚出完前一炉铁后,包很热,过早加入会使其粘结在包底而削弱球化和孕育效果。

为了延迟球化反应时间,增强球化和孕育效果,要在球化剂和孕育剂的上面覆盖一层铁屑。

球化处理的方法较多,一般多采用操作简便的冲入法处理球铁。

3.3 球化效果炉前检验
炉前检验孕育、球化效果好坏,一般采用三角试样。

浇注三角试样,冷至暗红色,淬水冷却,砸断后观察断口。

断口银白色,尖端白口,中心有疏松,两侧凹缩,同时砸断时有电石气味,敲击声和钢相似,则球化良好,否则球化不良。

3.4 浇注
由于球铁液容易出现球化衰退,因此,铁液球化处理后要尽快浇注,一般在处理后15min内浇注完毕,不会有球化衰退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