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

目录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1)(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1(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1二、目前我国合同诈骗罪呈现的特点 (2)(一)签约手续齐备,内容虚假2(二)签订合同的标的大2(三)预先设置圈套2(四)诈骗行为倾向性大,投机性强2(五)公开冒用高知名度单位的名义2三、预防与控制合同诈骗罪的对策 (3)(一)......................................... 完善有关合同诈骗罪的立法3(二)....................... 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控功能3(三)............... 严格党风党纪,防控腐败分子成为合同诈骗分子的保护伞4(四)............... 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提高经济组织和个人的防范能力4(五)............... 通过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加大法律制裁的威慑力4(六)....................... 加大改革力度,为合法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4(七)....................................... 提高商业道德,重建市场信用5(八)............... 增强国际司法合作与交流,惩治和预防跨国合同诈骗犯罪5(九)................................. 加强宣传力度,不断给企业“上课”5(十)加强经侦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是侦破经济案件的根本保障 (5)参考文献 (6)论合同诈骗罪摘要: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水平已呈蒸蒸日上的势态。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里的犯罪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合同诈骗犯罪近年来越演愈烈,且作案方法、手段不断翻新,案值也呈上升趋势,这必将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合同诈骗犯罪,对其作案的手段、特点及时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犯罪尤为重要。

本文对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点及预防作了探讨。

关键词:合同;合同诈骗;预防在所有的诈骗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合同在经济领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而犯罪分子利用合同实施诈骗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利用合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多。

合同诈骗犯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经济步伐的加快,经济领域的拓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这种犯罪方式提供新的空间和犯罪手段。

故我们必须加大对合同诈骗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以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拟对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点及预防作一探讨。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手段具体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应当包括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四要件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和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主观目的。

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即使满足四个基本要件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具有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主观目的,亦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目前我国合同诈骗罪呈现的特点利用合同诈骗是当前国内最严重的经济犯罪之一,并且手段较以前“高明”,方式较以前复杂。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签约手续齐备,内容虚假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案件,常常与伪造、盗窃证件、印章,招摇撞骗、贪污行贿等违法犯罪行为交织、牵连在一起。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诈骗分子伪造的证件及公章可谓品种齐全,从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到委托书、身份证明、银行票据,甚至“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牌匾证书等等,一应俱全,这就是很容易将诈骗的真实目的隐盖起来。

(二)签订合同的标的大传统的诈骗犯罪多发生在民间,一般是犯罪者的个人活动,诈骗数额都不太大。

而利用合同诈骗,签约金额一般都是十几万、几十万元,有的甚至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现在上亿元的大案也不罕见。

一旦上当受骗,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三)预先设置圈套预先设置圈套,诱人签订无法履行的合同,再以对方违约为借口,拒不退还对方的“保证金”、“定金”。

这类诈骗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往往许以各种优惠条件,先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定金”,然后百般刁难,故意使对方违约,掉入其预设的“陷阱”,骗取保证金、定金。

(四)诈骗行为倾向性大,投机性强诈骗分子大多利用行骗对象生产困难,产品积压,急于推销的心理,把眼睛盯在特困企业和滞销产品上,采取投其所好的手段行骗。

有的诈骗分子以紧缺或畅销商品为诱饵,先履行部分合同以骗取对方信任,诱人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预付款或定金;或者采用行贿、回扣、先付部分货款等手段,骗取对方货物;或者利用虚假广告、信息,诱人签订合同;骗取培训费、中介费等。

(五)公开冒用高知名度单位的名义近年来许多诈骗犯罪分子,公开冒用较大、较知名单位的名义招摇撞骗。

因为较大、较知名的单位业内同行或公众对他们都很信任。

打着他们的旗号,使受骗者心理会产生确信无疑的效果,可大为提高骗局的成功率。

采用这种方式诈骗分子可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别人投入的资金和长年积累下来的声誉,自己信手拈来,从而使犯罪成本降低。

他们一般采取私刻假公章、私开虚假证明信、虚构个人身份等手段招摇过市,图谋达到其犯罪目的。

三、预防与控制合同诈骗罪的对策笔者认为,针对合同诈骗罪呈现出来的新态势、新特点,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加治理,以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合同诈骗犯罪的发生。

(一)完善有关合同诈骗罪的立法1、建议在刑法第224 条基础上,根据合同诈骗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增加合同诈骗行为方式的列项。

例如,利用现代传媒发布虚假信息或进行虚假承诺,诱使他人与之签订合同的;内外勾结签订显失公平,使国家或集体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等。

2、建议增加有关牵连犯和数罪并罚的法律规定,以避免罚不当罪和执法失衡的现象发生。

合同诈骗罪往往与涉税犯罪、与走私犯罪、与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有关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等相伴而生,特别复杂。

在何种情况下适用牵连犯,从一重罪论处;在何种情况下分别定罪,实行数罪并罚,建议通过立法进一步作出规定。

3、建议增加有关共同犯罪的法律规定,以利于打击内外勾结的合同诈骗犯罪。

目前这种形式的犯罪成功率很高,但单位的内部勾结者经常借口合同合法,逃脱罪责,故应完善立法。

笔者认为只要单位内部签订合同的直接责任人员明知合同明显对本单位严重不利或有虚假内容,而在签订合同时未经单位主管机关或主管负责人批准,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发即可认定为共同犯罪。

4、对于合同诈骗罪,建议加大罚金刑的适用力度。

刑法第224 条对合同诈骗犯罪虽然规定了罚金这一刑种,但目前对合同诈骗犯罪罚金刑适用不力。

尚不能对犯罪分子在经济上起到惩罚作用,故建议应当加大罚金的处罚力度。

(二)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控功能充分发挥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提升全社会的整体防控功能。

例如,工商管理机关应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对于企业的营业登记申请、注册资金的查验、发照、年检等环节严格把关,严防弄虚作假,骗取合法证照。

对于过期的、注销的执照、印章、发票要及时处理,防止被他人利用。

对于利用假证进行违法经营的,要坚决查处。

审计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审计法》、《会计法》的规定,检查会计制度是否完善,会计记录、凭证、出帐入帐手续是否真实、合法,防止作弊。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尽可能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之中。

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保证现金合理投放和使用,防止骗子利用银行洗钱、转移赃款,利用假手续或手续不全提取款项。

对于违反金融规定,大量套取现金或者大量套取外汇的,要坚决制止。

报纸、电台、电视台、对其广告发布者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广告信息的真实性,还应建立舆论宣传代言人的责任追究制度。

防止知名人士作虚假的宣传、广告。

(三)严格党风党纪,防控腐败分子成为合同诈骗分子的保护伞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党内一些干部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被拉下水的腐败分子甚至成为合同诈骗等犯罪分子的黑后台和保护伞。

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不能姑息迁就,不能以党内处分代替刑罚处罚。

(四)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提高经济组织和个人的防范能力加强经济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和从事经济活动个人的素质培养。

诈骗行为的成功,从某种意见上讲,乃是行骗者和被骗者“合作”的结果。

大多数被骗者都是由于市场风险意识淡薄,急功近利,缺乏法律知识。

因此要努力提高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的个人素质,增强其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经济组织内部的合同管理机制。

当前受骗单位多于个人,公有资产受骗多于私人资产。

究其原因这与单位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为了提高单位的防范能力,应当在经济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管理合同的制度。

要建立合同签订前的资信调查制度。

单位要建立合同档案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合同档案应包括从签订到合同履行的全过程。

要注意保存合同所有各种资料。

如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发生问题,对内部工作人员及工作情况,具有自我约束作用,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如需进行诉讼解决,则可提交充分、确凿的证据,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通过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加大法律制裁的威慑力在刑法严厉性既定的情况下,刑法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对于刑法的威慑力至关重要。

就合同诈骗而言,发现犯罪和确定犯罪分子并不难,难点在于犯罪分子大多潜逃而使刑法难以实施,而当刑法最终确定实施的时候,法罪分子通常已将赃款藏匿或挥霍,致使受害人的损失无法弥补。

正因为如此,刑法的确定性和及时性对于合同诈骗罪的惩治和预防而言, 意义尤为重大。

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和及时性的关键在于提高司法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法。

否则,受害人将由于追究犯罪旷日持久,费用高昂,而丧失对公力救济的信赖,不愿配合,而使追究打击犯罪更加难。

因此,公安、检察机关不断提高侦查破案的效率,提高调查取证能力,审判机关及时作出判决,各地司法部门应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配合协作,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使犯罪尽可能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