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震灾后重建1︰1000地形图基础测绘项目设计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年1月目录1 任务概述 (1)1.1 任务来源 (1)1.2 测区范围与地理位置 (1)1.3 行政隶属 (1)1.4 成图比例尺及测区名称 (1)1.5 任务量 (1)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1)2.2 已有资料情况 (2)3 引用文件 (2)4 成果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3)4.1 平面坐标系统 (3)4.2 高程基准 (3)4.3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4 成图方法和基本等高距 (3)4.5 地形图的精度 (4)4.6 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4)5 设计方案 (4)5.1 项目技术路线 (4)5.2 项目工艺流程 (5)5.3 仪器、软硬件配置要求 (5)5.4 基础控制测量 (5)5.4.1 基础控制点布设要求 (5)5.4.2 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的测量要求 (5)5.4.3 基础控制点的选埋要求 (6)5.4.4 基础控制点的编号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5 基础控制点的平面测量 (6)5.4.6 基础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7)5.5 图根点、像控点测量 (8)5.5.1 图根点测量 (8)5.5.2 像控点测量 (8)5.6 像片调绘和航测内业生产 (9)5.6.1 像片调绘 (9)5.6.1.1 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 (9)5.6.1.2 测量控制点的调绘 (9)5.6.1.3 水系的调绘 (9)5.6.1.4 居民地及设施的调绘 (9)5.6.1.5 交通及其设施的调绘 (9)5.6.1.6 管线的调绘 (10)5.6.1.7 地貌的调绘 (10)5.6.1.8 植被与土质的调绘 (10)5.6.1.9 地名的调查和注记 (10)5.6.1.10 地物的补测和补调 (10)5.6.2 航测内业生产 (10)5.7 野外地形数据采集 (10)5.7.1 基本技术要求 (10)5.7.2 地物、地貌要素的表示 (11)5.7.3 地物的综合取舍 (12)5.7.4 地形要素配合表示要求 (12)5.7.5 其它规定 (12)5.8 内业数据处理和编辑 (12)6 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 (13)7 质量控制方面 (14)8 上交资料 (14)9 其它 (15)10 成果资料形式及装订要求 (15)11 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2011年11月初,伊犁州发生6.0级地震以来,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伊犁州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测绘基础性、先行性作用,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临危受命,打破常规,排难而进,紧急调集队伍,决定在春节前开展伊犁地震灾后重建1︰1000地形图基础测绘项目冬日会战。
为使该项测绘工程顺利完成,保证测绘成果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满足伊犁州灾后重建规划及建设用图的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作本设计。
1.2 测区范围与地理位置由于测区分散而凌乱,分布在伊犁州的伊宁县、新源县、尼勒克县、查布察尔锡伯自治县、巩留县、特克斯县等6个县,约233个村庄。
由于测区范围大而分散,在这不一一列出,具体测区范围见影像范围图的电子数据。
1.3 行政隶属测区行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4 成图比例尺及测区名称成图比例尺为1∶1000。
测区名称由各承担单位根据所承担测区范围内地理名称综合提取,每一个承担单位建立一个测区名称,报项目指挥部批准。
1.5 任务量1.5.1 GPS控制点:要求每个居民区(两居民点测区范围线之间距离不大于1千米算一个居民区)不少于3个GPS控制点,以满足加密图根要求为原则,如有特殊情况报我技术组审批。
1.5.2 图根控制点:根据外业测图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图根点。
1.5.2 地形图:1∶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约350平方千米。
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特征伊犁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东南与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交界。
测区地势南、北高,中西部低,地形特征主要为各乡镇、农村居民地。
2.1.2 居民地情况测区居民点主要为伊犁州的6个直辖县管辖范围内的各乡镇及村庄所在地,居民地较为分散。
2.1.3 交通情况G312国道从测区北部穿过,G218国道从测区中部东西方向穿过,G217国道从测区东部穿过;另外还有S314、S 315、S 220、S316等省道纵横分布于测区,交通比较便利。
2.1.4 水系分布测区水系比较发达,伊犁河流域贯穿整个测区,另外有灌溉农田的人工沟渠。
2.1.5 植被情况测区内植被较为复杂,主要植被为草地、半荒地、旱地、园地、林地等。
2.1.6 气候情况测区气候属温带亚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0.2-9.1℃,年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200-2300毫米,年均无霜期103-191天左右。
测区最佳作业期为4-10月。
2.1.7 地形类别和困难类别测区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平均困难类别为2.5类。
2.2 已有资料情况2.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00年以来出版的1∶10000地形图,可作为测区技术设计、生产计划、基础控制网布设,地形类别划分等用图。
2.2.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测绘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编制出版的1︰100 000、1︰50 000、1︰10 000地形图,可供项目踏勘和专业设计使用。
2.2.3 新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分辨率为2.5ˊ×2.5ˊ,高程异常值中误差为±0.112米。
可作为本次测量高程数据来源。
2.2.4 已有航摄资料。
2.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2010年进行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时布设的GPS水准点,可以作为基础控制点起算点。
3 引用文件3.1 CH/T 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2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简称“GPS测量规范”)。
3.3 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3.4 GB/T 14912-2005《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3.5 GB/T 15967-200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3.6 GB/T 7931-200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简称“航外规范”)。
3.7 GB/T 7930-200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3.8 GB/T 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3.9 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
3.10 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简称“RTK技术规范”)。
3.11 CH/T 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3.12 GB/T 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3.13 GB/T 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3.14 CH/T 9008.1-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
3.15 CH/T 1005-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16 自治区民政厅2010年编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划简册》。
3.17 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3.18 本设计书。
4 成果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4.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2 高程基准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测区1∶1000地形图原则上按整平方千米数分2行2列正方形标准分幅,图面大小为50cm×50cm。
地形图编号采用图幅的西南角坐标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一短线连接,如:61.5 - 09.5。
当村庄范围较小,不规则时,可以采用矩形分幅,图角坐标以整百米取位。
4.4 成图方法和基本等高距成图方法:全野外数字测量法;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基本等高距为平地是0.5 m,丘陵地、山地是1.0 m。
4.5 地形图的精度4.5.1 地形图的平面精度要求(1)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实地±10.0 cm。
(2)地物点平面精度要求。
4.5.2 地形图的高程精度要求。
(1)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包含所有地类)。
(2)高程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大于以下数值。
(3)高程注记密度为图上每100 cm2 5-20个,高程注记点平均间距为30 m,平地可放宽至40m,地貌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加密。
高程注记点注记至分米。
4.6 成果的内容和形式4.6.1 基础控制点标石(钢筋)。
4.6.2 基础控制点成果(平面、高程)。
4.6.3 图根控制点成果(平面、高程)。
4.6.4 1∶1000数字地形图(AutoCAD2006版DWG格式)。
5 设计方案5.1 项目技术路线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为手段,依照现行国家标准、测绘行业标准以及有关规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测绘资料,为该项目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及工程建设提供空间位置基准;通过全野外数字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对地物、地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制作1∶1000数字线划图的制图数据。
5.2 项目工艺流程5.3 仪器、软硬件配置要求仪器:GPS接收机及GPS RTK设备、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系统。
硬件:计算机、打印机、存储设备。
软件:能满足1︰1000数字线划图数据格式要求的制图软件。
5.4 基础控制测量5.4.1基础控制点布设要求测区基础控制的基本要求:以高等级GPS控制点为起算点,也可以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数据来解算起算点,基础控制网起算点不少于3个点,不受相邻基线长比1∶3限制。
基础控制点也可以直接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数据进行长基线解算。
5.4.2 利用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数据的测量要求作为起算点时观测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直接测量基础控制点观测时间不少于7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