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幼儿园课程理论与方案
四、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课程
(一)课程目标 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 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性语言更 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来自于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与问题, 来自于他们的经验及所进行的活动。 三分之一的确定+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
二、五指活动课程 (一)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幼稚园课程主要抄袭外国,不符 合中国国情,针对当时幼儿教育状况,指出了幼稚园课 程的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内的时间太 长;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学生自 查)——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学习环境的创设 1.室内学习环境创设 将学习空间分成不同的兴趣区域;让空间对儿童有吸引力; 使空间适合开展活动和收纳物品;开设开放且易于出入的空 间 2.户外学习环境创设 空旷的场地或在幼儿园旁边的院子里;设置不同的区域便于 儿童游戏;需要存放材料的空间;安全性(四要素p235) 3.选择设备和材料的原则(p236)
1.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活教育的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P206) 做人:合作服务的精神 身体:强健体格的习惯、一定的运动技能 智力:好奇、创造、探究 情绪:快乐、欣赏、克服无端发脾气、矫作、惧怕 要有强健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 度;服务的精神
• 12:30—1:30
书 • 1:30—2:15 • 2:15—4:00
午睡,幼儿午睡或躺下来安静地看
小组活动和点心时间 有的幼儿离园。教师和留下的幼儿
制定计划,这些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一直到离园
六、 High /Scope课程中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成人与儿童的互动(教师、家长、其他相关人 员) (一)教师和儿童分享控制 (二)把注意力放在儿童的优点上 (三)和儿童建立真实的关系 (四)支持儿童的游戏 (五)运用鼓励而不是赞扬 (六)采用问题解决法解决冲突(六个步骤)
经典幼儿园课程理论与方案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魏旭朝
提 纲
五指活动课程 幼稚园行为课程 蒙台梭利课程 海伊· 斯科普课程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 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
五指活动课程及方案
一、生平简介 他是一位父亲,从儿子一出生就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跟 踪观察;他是一位男性老师。却被学生们尊称为“妈 妈”、“外婆”;他是一位留学美国的教育学硕士,却在南 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这位不同寻常的父亲,就 是我国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园地里的拓荒人——陈鹤琴。
七、 High /Scope课程中的评价 提倡真实、全面、情境性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儿 童的评价和对项目质量的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目的(三大目的p239) (二)评价的基本理念(p240) 提倡真实评价,进行全面的、情境性的、持续的评估 (三)评价内容 儿童评估、项目质量评估 儿童评估:6个评价内容p240(儿童观察记录)、早期 阅读技能评价 项目质量评价(学习环境、一日常规、师幼互动……)
海伊· 斯科普课程
一、起源与发展阶段 (一)起源 High /Scope课程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 韦卡特创立的海 伊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在1961年开始研制的,以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是对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早期介入 服务。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关注点: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上 《认知中心课程》——High /Scope课程模式初步形成
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标(P224) (二)教育内容 1.感官教育(直接目的使儿童感官敏锐,间接目的培养儿童 观察、判断、区别、比较、归类等能力) (1)感官教育的刺激应孤立化 (2)要把握敏感期 (3)要通过具体的步骤和程序(命名、确认、记忆) 2.日常的生活练习(目的、内容p226) 3.语言的教育(听说的教育、写的教育、读的教育) 4.数学教育(数学教具) 5.文化科学的教育
(四)行为课程的组织 1.整体性原则 2.偏重直接经验的原则 3.偏重个体发展的原则 (五)行为课程的实施 1.动机(环境估量) 2.目的 3.活动 4.活动过程 5.工具及材料 例:常吃的蔬菜 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六)行为课程的评价(p220) 你怎么看待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方案? 基本教育思想 目标 内容 实施
五、 High /Scope课程的一日常规
课程应该协助儿童成为有自信的问题解决者,注重儿童 的自主性。 计划——工作——回顾过程是High /Scope课程中既关键 又独特的部分。(小组活动、团体活动、户外活动及过 渡环节)
半日制幼儿园一日生活表(P231)
• 8:30—8:50 • 8:50—9:45 • 9:45—10:00 • 10:00—10:30 计划时间 操作活动时间 整理和打扫时间 回忆、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
• 10:30—10:50
• 10:50—11:10 • 11:10—11:20
户外活动时间
集体活动时间 离园
全日制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表(P231)
• 7:30—8:30 当幼儿进入教室后,教师和他们制 定计划,帮助他们从事一个短时间的操作活动 • 7:30—8:3 早餐和刷牙 • 9:00—9:20 计划时间 • 9:20—10:30 操作活动时间和整理打扫 • 10:30—10:50 回忆时间 • 10:50—11:20 户外活动时间 • 11:20—11:45 集体活动时间和午饭准备 • 11:45—12:30 午餐
科学的采用了以真实评价为指导思想,以观察记录为基础的 评价方法,深入地研制了多种方便、实用、科学的课程评价 工具。 八、 对High /Scope课程方案的评价(p241)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
一、瑞吉欧幼儿教育发展的背景(理论基础) 二、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摒弃绝对以儿童为中心,忽略教师作用的放任自流式 教育,强调团体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 工作、说话、思考、发明的课程模式 (二)创造一种儿童文化,为孩子提供自主、自由建构主客 观经验的时空环境,同时也创造一种文化,使孩子在相互 合作和社会文化的气氛中不断获得一百种主客观经验 (三)倡导儿童运用多种语言进行认知、表达和沟通,获得 完整的感觉经验
(二)教育观点 1.主张自由教育 2.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 必须是有规律、有次序的环境;能提供实用、美 观,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用具和设备;能丰富儿童的 生活印象;能为儿童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和教具促 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可让儿童独立的活动、自然的 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 的行为规范
3.活教育的课程论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五指活动 课程(p206) 4.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方法。 (主体地位、直接经验、教师根据儿童兴趣对计划加以 调整、游戏中学习)
(二)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 1.课程目标(P208) 2.课程内容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单 元教学)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遵循哪些标准?(p208) 3.课程组织 单元教学法(整个教学法)(p209) 4.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1)编制 圆周法(秋天来了) 直进法(小班研究猫、狗;中班研究牛和羊) 混合法
(三)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组织 以儿童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具为中心 教育活动的组织以环境为基础 三、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评价 优点:注重儿童内在需求、尊重儿童、注重个别化发 展,倡导教师细致、耐心的观察和指导,有成套的教具 保证儿童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局限:孤立的感官训练;对创造力的忽视;忽视儿童实 际的生活经验;缺乏增进社会互动和发展语言的机会
(2)实施(P210) 5.课程的评价 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评价目标,开创了我国幼儿园课程 评价的历史(《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 6.对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 优点:开创了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改革运动; 对我国现阶段幼儿园课程改革和编制仍有借鉴意义 局限:实践层面上注重教材;五指活动课程 在推行时被误解而分科进行
蒙台梭利课程理论及其方案 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观 1.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 2.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智 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够向周围环境吸收一切,0-6岁是吸收的 最佳期,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吸收阶段。 儿童具备学习的能力,具备能从周围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 收经验的能力。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某种能力的获得有最佳阶段) 5.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什么是工作、特征、与游戏 的区别)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 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早年毕业 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 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 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 校长。1923年他创办了鼓楼幼儿园,作为推行中 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实验基地。 主要著作《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家庭 教育》等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把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 《活动中的儿童》—课程模式基本框架形成 第三阶段,推进、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将儿童看成是主动的学习者,服务对象扩展的全体儿童,目 标上兼顾到了儿童社会性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 High /Scope课程的目标 最初的目标:反映儿童认知能力的5大类49条关键经验(p230) 1995年后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主动学习(概念、四个环节、主要特征)p231 三、 High /Scope课程的基本内容 五大领域:学习方式领域;语言、读写和交流领域;社会 性-情感领域;身体发展和身心健康领域;艺术和科学领域 四、 High /Scope课程学习环境的创设 (一)主动学习环境五要素(p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