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中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1、中国现代学制建立是从清未开始; 2、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至1911年清未发展阶段;1912 年至 1922 民国初期发展阶段; 3、壬寅学制:1902年,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抄 袭日本;只颁布未实行. 4.癸卯学制:1903年,分为三段五级;承袭日本学制;是中国实 行的第一个学制;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反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不许男女同校,体现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特点。 5、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废除在教育权方面性别和职业限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6、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制;
第一节:教师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劳动,是“塑 造人的灵魂”的劳动。表现为: 1、劳动对象的多样性:(知识文化和学生)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去影 响学生;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A、工作量大;B、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社会、家庭。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教师劳动成果是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 高和品德的完善,都是精神成果。
第一节:教师
(2)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A、职前教育阶段; B、实习导入阶段; C、能力建立阶段; D、热心成长阶段; E、生涯挫折阶段; F、稳定停滞阶段; G、生涯低落阶段; H、生涯引退阶段。 (3)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 A、准备期; B、适应期; C、发展期; E、创造期。
第三节
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义务教育制度 (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同年7月1日实行; 2、2006年6月29日,修订《义务教育法》 (二)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1、强制性;2、免费性;3、普及性 (三)义务教育法对中国的影响 1、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方向; 2、明确了义务教育要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3、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 4、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 5、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6、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 7、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 8、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老师职务制度 9、增强了《义务教育法》的执行的可操作性
第二节 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第八章 教学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中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 2、改革开放后的学制改革 (三)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三、西方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学制产生的 动力和原因; (二)形成的两条途径:自上而下的发展;自下而上的发展; (三)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四)二战后的新发展: 1、重视学前教育;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样化;4、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一节: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程 1、古代教师非专业化的原因: A、教师大多是官吏、神职人员等担任,流动性大; B、没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教师没有专门的训练; C、教育科学也未形成。 2、教师作为专业出现的原因 A、工业化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促进教育规模剧增,相应的教师的 需求剧增,需要通过专门的培养来解决; B、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二战”后,发生了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的 先导性作用日益凸现,义务教育年限加长,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师 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第一节:教师
2、传授者: 指教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这是教师最原 始最基本的角色。因为教师承担着教育的功能。 如何做好传授者: A、教师要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德端正; B、教师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 3、指导者: 指教师要关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两方面的指导:一是学习指导;二是生活指导: 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A、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样化;B、当 今社会对学生自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 学生学会学习;C、现代社会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 和帮助。 如何做好指导:A、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B、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 的态度;C、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指导的方法和知识,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D、建立学习、生活和心理辅导机制;E、 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乐。
第四节
终身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历史渊源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2、形成发展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终身教育的制度化与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节:教师
五、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 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A、合人人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所有的学生全面发展; B、通过培养人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社会文明得以进步。 2、专业知识和技能: A、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B、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C、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在它的技艺性、经验性、实践性上。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和专业团体;6、专业地位。
第一节:教师
三、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中的问题(困难)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2、教师的专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3、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还不太高,没有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措施 1、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2、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各种教师教育融合) 3、建立职前职后教育的沟通和协调制度 4、建立健全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体系; 5、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 6、改善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六章 师生关系: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的角色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二节 学生 一、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的权益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七章 课 程: 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的种类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教师
九、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 A、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明确发展目标,作出发展规划的 情况下进行的; B、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C、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 的递进。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三个体表性的理论: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A、教学前关注阶段; 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情景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的阶段。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古今教师职业定位 A、原始社会未期出现了学校,于是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B、殷商正式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庠、序、学、瞽宗四种学校, 教师由国家官吏担任;西周建立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学在官府” 的官学制度; C、春秋时期,官学中断,私学兴趣,出现了大批的私学和私学教师 (孔子、墨子等); D、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出现博士;汉代私学向多层 次发展,出现了书师、塾师; E、唐代官学有“六学二馆”;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几种;唐代 出现了书院; F、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所有的官学和书院都改成“学堂”,出现了 教员 G、民国后,学校教师称为教员或教师,新中学成立后把所有从事教 育工作的人称为教育工作者; F、1986年开始实行聘任制,设高级教师、一、二、三级老师;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五节 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 A、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种类 B、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师
4、评价者: 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如何做好评价: A、端正评价观: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我; B、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 C、教师要学会激励策略。 5、管理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有课 堂管理、班级管理、集体活动管理等。 如何做好管理者: A、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 B、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第三节
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义务教育的产生及含义 (一)义务教育的产生 1、义务教育源于德国,马丁。路德提出,魏玛共和国实行,被认 为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2、推行义务教育的原因: A、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 B、资本主义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 (二)义务教育的定义: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 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第一节:教师
五、教师的权利: 教师享有的与教师职位相关的权利和利益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活动权; 3、指导评定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教育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六、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 2、爱护尊重学生; 3、保护学生; 4、提高思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