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练习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学方法论:从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等角度出发,研究政治学的方法与理论的总称。
4.行为主义:强调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个体和团体政治行为的西方政治思潮的总称,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
把政治行为看作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并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分析,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政治制度,主张从法律、制度的研究转向可以加以实际规定的政治行为的研究。
5.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从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
6.政治权力: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即分为四个阶段: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1)古典主义时期;(2)旧制度主义时期;(3)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4)新制度主义时期。
3.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2)功利性权力;(3)操纵性权力;(4)人格型权力;(5)合法性权力。
4.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同时,权力依赖于运转的制度本身的好坏,这也直接决定了权力的性质和权力的力量。
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政治”?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二)一、名词解释1.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2.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意识形态: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
4.政治社会化: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二、简答题1.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在一定意义上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征决定着该体系存在的状态、运作的方式以及发展演变的道路和方向。
总的看来,政治文化的功能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2)总体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
3.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1)政治功能:包括维护政权的合法化,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权力的转移;(2)经济功能: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3)从政治体系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答案要点:(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2.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
(三)一、名词解释1.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
在其中,人们在自然法的主导下生活,享有自然权利,而后因为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了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社会契约论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2.国家神权说:国家神权说认为,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在创造过程中,人并不重要。
一切政治权力都是神或上帝的赐予。
统治者是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
3.政府: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
4.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5.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6.公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二、简答题1.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主要特征之比较(1)单一制是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
具体的权力和责任可授权给地方政府和部门,但被授予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并且可以撤销这些授权。
(2)联邦制就是指由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州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的主要特征是:联邦有统一的宪法、法律以及最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联邦的地位高于成员州或成员国,联邦宪法对各成员州或成员国的权限有明确的规定。
(3)联邦制和单一制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主要区别为,一个是地方分权,一个是中央集权。
2.议会制与总统制的主要特征之比较(1)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定义:在总统制国家,行政权力集于总体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议会制又称议会内阁制,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2)总统制的优点是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有助于不同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
同时相比议会制,总统制国家,由民选总统领导行政机关,政府一般比较稳定。
总统制的缺点是,由于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分立导致制度内耗,容易造成政府效率低下,新政府的领导人有时不能马上进入角色。
(3)议会制的优点是行政权与立法权相结合,党魁既是最高行政长官,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所以,议会制政府效率较高。
议会制的缺点是,内阁执政依赖于议会信任,造成内阁经常重组,政府不稳定。
在议会制国家,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那么有力。
3.两党制与多党制的主要特征之比较(1)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定义: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
多党制指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2)两党制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体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长期垄断行政权力;属于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
(3)与两党制相比,多党制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选民不能直接决定由谁来组织政府,政府的组成并不是依据选票,而往往是由各党之间在选举之后进行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来决定的。
第二,某些居支配地位的政党的支持,对组成各界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这些居支配地位的政党通常能够获得远远超出它所得选票的影响力。
第三,纯粹的多党制是在鼓励意识形态竞争,政党之间的斗争以观念为核心,而不是围绕着政府权力而进行。
第四,多党制常常导致政治不稳定。
4.利益集团的作用:正面作用:(1)集中各种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约政治权力;反面作用:(1)造成政治不平等;(2)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5.政党的作用:(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代中国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答案要点:(1)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传播信息;影响舆论;设置议程;政治社会化;监督政府;(2)结合实际,分别加以论述。
2.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答案要点:(1)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2)结合实际,分别加以论述。
(四)一、名词解释1.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是一种政治理论,认为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都是少数人或精英的政治统治。
2.多元统治论:多元统治论认为,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
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3.合法性:合法性(legitimacy)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4.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
5.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二、简答题1.公共治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
(2)透明原则。
(3)责任原则。
(4)回应原则。
(5)协作原则。
(6)合法性原则。
2.公共治理的模式(1)市场化治理。
(2)弹性化治理。
(3)多中心治理。
(4)公民治理。
3.政治统治的类型(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包括克里斯玛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三种类型。
(2)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包括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和非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
前者指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各种政治统治,如奴隶社会的政治统治、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后者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
4.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标准(1)权威的理性化,即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2)政治功能的专业化。
(3)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5.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比较(1)概念比较:政治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上层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变化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速度上都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