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可分为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共同特点:
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
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发病急骤、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出现与否与严重程度与应激事件、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及机体健康状态等密切相关。

这些症状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
创伤性体验。

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临床表现
闯入性再体验:反复重现创伤体验,症状闪回,闯入性地出现错觉、幻觉、噩梦,出现精神痛苦、生理反应。

警觉性增高:持续性警觉增高,如难以入睡、易受惊吓等。

回避:对创伤相关事物持续回避,如回避相关的场景,避免有关的交谈,甚至选择性失忆。

情感麻痹,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可持续多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
适应障碍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生活事件:离婚、分居、迁居、移民、患重病、退休等。

发病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心理特征有关。

临床表现
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3个月内出现。

症状变化较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如焦虑、抑郁、品行异常等,社会功能受损。

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可自行缓解,以心理治疗为主。

女,35岁。

2个月前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丈夫身亡,自己轻伤。

近一个月频繁噩梦,梦境中反复呈现车祸惨象,时常感到心悸不安。

不敢看交通事故的新闻,不敢再驾车。

情感麻木,郁郁寡欢,该患者的诊断是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急性应激障碍
E.适应障碍
『正确答案』C
女,45岁。

当听到家中房子因洪水倒塌的消息后,突然哭闹叫喊,手舞足蹈,拿砖头打砸旁边的房子,表情恐惧而紧张,1天后恢复平静。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精神分裂症
B.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C.急性应激障碍
D.分离性障碍
E.躁狂发作
『正确答案』C
男,23岁。

3个月前劳务输出首次出国,出现紧张、心慌、易怒、失眠多梦,不愿上班,每天打电话向家人寻求安慰。

回国1个月后症状自行缓解,恢复如常。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创伤后应激障碍
B.广泛性焦虑障碍
C.急性应激障碍
D.社交焦虑障碍
E.适应障碍
『正确答案』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