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艺术罗伯特•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有种能力只属于少数幸运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某些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吸引听众的注意、影响举棋不定的人改变想法,以及让反对派放弃自己的阵营。
看着那些“说服大师”施展魔法的样子,你会感到既钦佩又沮丧。
令人钦佩的不仅仅是他们借助个人魅力与能言善辩,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被说服者如此热切地服从他们的要求,似乎说服本身就是一种恩惠,让被说服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报答。
但同时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天生的说服大师往往无法解释自己的非凡才能,也无法将其传给他人。
他们与人沟通的方法是一门艺术,而众所周知,艺术家都是擅长于做而不擅于分析原因的。
他们无法向我们提供多少帮助——我们中的一些人无论魅力或口才都称不上出众,但仍然要应付管理者所面对的基本挑战,即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这个挑战让企业高管感到痛苦。
每天,他们都要挖空心思考虑如何激励和指挥一支高度个性化的工作队伍。
“我是老板,必须昕我的”这样的手段已经过时了——即使这样做不会令当事人感到屈辱或士气受挫,在当今社会,它也已经不合时宜了。
如今,跨职能团队、合资企业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让权限范围变得模糊。
在这种环境下,与凭借权力发号施令相比,说服技巧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这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
说服技巧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但如果最具天赋的说服大师无法将其传授给他人,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巧?我们必须依靠科学!在过去五十年中,行为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导致人们让步、服从或改变的互动方式的信息。
此项研究显示,只要触及人类根深蒂固的几种欲望和需求,说服行为就可以奏效并获得期望的结果。
换句话说,说服有其基本原理,而我们可以传授、学习和应用这些原理。
通过掌握这些原理,管理者就可以将科学的力量带入到工作中,从而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交易,并赢得他人的妥协。
在以下段落中,我将逐一描述说服的六种基本原理,并向管理者推荐一些可以在组织中应用的方法。
好感原理:人们喜欢那些欣赏自己的人。
应用方法:发现真正的相似之处并给予真心的赞美。
被称为“特百惠直销会”(Tupperware Party)的零售方式正是对这一原理的生动诠释。
特百惠产品展示会均由个人举办,而且几乎都是女性,举办者邀请许多朋友、邻居和亲戚到自己的家中。
出于对女主人的好感,客人们往往都会向她购买产品——这种因好感而产生的购买动力已经在1990年一项关于展示会购买决策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在为《消费者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撰写的文章中,研究者乔纳森·弗兰森(J onathan Frenzen)和哈里·戴维斯(Harry Davis)发现,这些人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对女主人好感所起的作用是对产品好感所起作用的两倍。
因此,当特百惠聚会的客人购买产品时,他们不仅是通过购买东西来取悦自己,而且也是在取悦女主人。
对特百惠聚会的发现同样适用于一般企业:若要影响他人,先要与之交朋友。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有关的研究已经确认了好几项可以增加好感的因素,不过有两项格外具有说服力:相似性和赞美。
相似性可以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
根据《个性》杂志(J ouma1 of Personality)1968年的一篇文章,在一项实验中,当参加者了解到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之后,站在一起时就会靠得更近一些。
另外,《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s)在1963年也刊登过一篇文章,研究者埃万斯(F.B.Evans)利用保险公司记录中的被保险人的统计数据证明,如果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的年龄、宗教、政治,或者甚至吸烟习惯相似,那么销售人员成功销售保单的可能性会更大。
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与新聘员工、其他部门的主管,或者是新老板建立关系。
工作时的非正式交谈可以为你创造理想的机会,帮你发现至少一个共同的兴趣领域,如某项业余爱好、某个大学篮球队,或《宋飞正传》(Seinfeld)*的重播等。
重要的是必须尽早地和他人建立起友谊,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对你形成好感,在随后的交往中会始终认为你是个和善且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你试图说服的人早就对你心生好感,那么你会更容易为某个新项目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赞美是另一个产生好感的可靠因素。
它既能令人陶醉,又能消除敌意。
有时,你说出的赞美未必一定是让人受之无愧的。
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文章中,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大加赞美时,人们都会对赞美者产生最大的好感,即使那些溢美之词不是真的。
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人际吸引力》(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一书中(Addison-Wesley出版社,1978年),埃伦·贝尔谢德(Ellen Berscheid)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沃尔斯特(Elaine Hatfield Walster)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对他人品格、态度或表现的积极评价可使被赞美者对赞美者产生好感,并心甘情愿地遵照后者的意愿故事。
除了用来培养有利的关系,精明的管理者还可以利用赞美来修补受损的关系。
假设你是某个大部门的经理。
因为工作原因,你需要经常接触另一位经理——我们可以叫他丹,但你对此人十分反感。
不论你为他做了多少事,他永远都嫌不够。
更糟的是,他似乎从不相信你已经为他竭尽所能。
由于憎恨他的态度,以及他对你的能力和诚意的明显不信任,你和他相处的时间远远少于工作所要求的。
结果,你和他的部门业绩都开始下滑。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利用赞美战略来修补关系。
丹身上一定有值得你真心佩服的东西——虽然也许你很难发现。
例如,他对部门人员的关心、对家庭的奉献,或者仅仅是他的职业道德。
当你下次遇到他时,可以对他的这些品质表达欣赏之情。
此时,你至少要让他明白,你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如果你这样做了,我猜想丹对你一直以来的否定态度一定会有所缓和,而且他还会给你机会证明你的能力和善意。
互惠原理:人们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
应用方法:施予别人你所想要的。
赞美也许会让丹变得更加温和友善,因为就算他再执拗,他也是一个正常人,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特点,即以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于人。
如果你曾经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正对着一个同事微笑,仅仅因为他或她先朝你微笑,那么你就知道这个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慈善机构正是利用互惠原理筹集资金。
例如,多年来美国残疾退伍军人协会(Disabled American Veterans)只是靠着一封精心制作的筹款信,就获得了高达18%的捐款回复率。
后来,当该协会开始随信附上一份小礼物之后,回复率居然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35%。
这份礼物非常简单,只是一套个性化的地址标签——其实让更多人做出了捐款的决定并非是这套标签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点东西。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办公室。
每当节日来临之际,供应商们都会向各公司的采购部大肆送礼。
当然,他们这么做绝非仅仅是为了表达节日的问候。
一些采购经理在1996年接受某杂志采访时承认,当他们接受了某个供应商的礼物之后,都会倾向于购买该供应商的服务和产品,而他们原本是会拒绝的。
令人惊叹的是,礼物还会起到留住员工的效果。
我一直鼓励我的读者给我写信,用实例说明影响力原理是如何改变他们生活的。
有位读者在俄勒冈州工作。
她在信中列举了以下让她忠于其主管的原因:他会送圣诞礼物给我和我的儿子,而且还会送我生日礼物。
我的工作职位没有什么晋升机会,唯一的可能就是换去其他部门。
但我发现我根本不想走。
我的老板很快就要退休了,我想等他退休以后,我也许会离开——至于现在,我觉得我有义务待在这里,因为他一直对我这么好。
不过,从根本上讲,赠送礼物仍是互惠原理的一种初级应用。
在更高级的应用中,如果管理者希望在办公室内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真正的先行者优势——只要管理者能率先展现出自己所期望的行为方式,就能引导同事和下属员工做出同样的行为。
不论是信任感、合作精神,或是和善友好的举动,如果领导者希望在他人身上看到这些行为,领导者自己应当首先做表率。
那些负责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者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当其他经理人手不足而且离任务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时,如果你能将自己的手下借给他,那么当你需要帮助时,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且,当他对你的帮助表示感谢时,如果你能回答说,“没什么,我很乐意帮忙。
因为我知道当我需要帮助时,你的帮助对我会有多么重要”,那么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社会影响力原理:人们会仿效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
应用方法: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同等群体的力量。
作为社会动物,在如何思考、感觉、行动等方面,人们对周围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性。
我们是从直觉上认识到这一点的,但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直觉。
例如《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最早在1982年刊登过一篇关于该实验的文章。
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哥伦比亚市,一批研究人员挨家挨户为一项慈善运动募捐,并向每户人家出示一份该住宅区己捐款人的名单。
研究人员发现,捐款人的名单越长,后续者捐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遇到捐款请求的人来说,名单上朋友和邻居的名字就像一种社会规范的证明,提示他们该如何做出回应。
但是,如果那些名字只是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的名字,那么其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20世纪60年代,《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过一项实验的报道。
该实验要求纽约市的居民将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
当他们了解到另一个纽约人曾经这么做了时,他们便非常希望将钱包物归原主。
然而,当他们了解到是某个外国人曾试图归还钱包时,他们的决定就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这两项实验告诉管理者,来自同等群体的说服会异常有效。
这项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专业销售人员早已了解的事实:当满意客户与潜在客户的境遇相似时,满意客户所说的话最能起到证明作用。
对于在公司内推行新举措的管理者来说,这一经验十分有益。
假设你正打算精简部门的工作流程,而一群老员工对此表示抵制,你与其亲自出马说服这些员工相信该举措的好处,还不如让一位支持该举措的老员工在团队会议上发表支持言论。
这样一位老同事所做的陈述比老板的话更具说服力。
简言之,影响力在水平方向上而非垂直方向上,发挥效果最好。
言行一致原理:人们会兑现自己明确的承诺。
应用方法:让人们做出积极、公开和自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