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 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三校一读对片制度
“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 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 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 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 先通过“雠” 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
*■-■- -: -_ ,IU
旳號E弹叽黑呂遵■雷■■吃吒喈*芽-張疥牛r皿卢.
校对符号
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 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 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 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 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功能
•发展
•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
展开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 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 名、地名、数字、公式。
2 .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 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 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 .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圭寸面、圭寸二、圭寸
校对符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 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
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 行三校
校对人员
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二以下。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 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 “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
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 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
“校对员”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 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 陆锡熊“详校全
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现代的“三校一读”,校
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 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 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 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 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 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 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 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
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 执行编辑 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 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 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 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 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 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C读校法
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 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 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
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 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 对。
编辑本段
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
校对流程
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
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 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
方翻译佛经,在 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
流程图
、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 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 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
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
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
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
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 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 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