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纪念白求恩》解读

12《纪念白求恩》解读

《纪念白求恩》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

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

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

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题诠释《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3.文章主旨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内容解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1.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2.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3.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叙事简洁,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

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叙事是文章的主体。

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

因此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

本文的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比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5.结构分析文章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使读者对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为全篇论述他的革命精神提出事实根据。

因为白求恩当时是在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加之又是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在论点提出之前,非将生平事迹交代清楚不可。

文章的重点既在阐述他的革命精神,叙述生平事迹的文字就愈省愈好,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旨突出。

因此,作者用两个复句、七十多个字,将白求恩生平事迹的最主要部分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不幸以身殉职” 等词语中,饱含了赞扬和悼念的深厚感情。

生平事迹介绍完了,作者立即以一个设问句过渡到全文的论题上来。

为了启发读者进行思考、推论,设问句先说白求恩来中国的动机和目的,然后才问“ 这是什么精神”,最后予以确切的回答:“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一回答的前两个分句,是递进句式,而不是并列句式。

因为从广义解释和文章分析,共产主义精神是包活国际主义精神的。

所以,该文的论点是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第一段着重论述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先以一个长句从理论上将列宁主义所主张的国际主义作了具体说明,然后指出:“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这就不言而喻论证了白求恩是国际主义者,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的精神,当然是国际主义精神。

紧接着以第二个长句从我国当时的革命斗争实际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员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的具体要求和目的,并归结为“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至此,深刻阐明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怎样学习的问题。

文章的第二段重点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利己”和“越他”是两种世界观的表现,“利己”的思想根源是私有制。

无产阶级担负着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使命,必须同私有制和由私有制而产生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的共产主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他的共产主义精神最本质的一点,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作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可以有许多方面的表现,然而作者写得非常集中,抓住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这两个关键,使读者立刻领会到这确实是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对工作极端负责,也就是对党交给他的革命任务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也就是对群众对无产阶级极端热忱。

应该说这都是无声阶级党性最强的表现。

这一段第一层概括地指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上的突出表现,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与白求恩这种精神相对比,严肃地批评革命队伍里某些人在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作风。

以此反衬出白求恩精神之可贵,显示出学习的必要。

第三层回笔写抗日前线的军民为白求恩精神所感动的事实,采用否定词的登用,进一步有力地表明和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证实前面写的“两个极端”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再次号召学习他的精神,同时点明这种精神就是“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第三段论述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联系上文,可以了解,他专心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正是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具体表现,也是他国际主义及共产主义精神在业务工作上一的反映。

这一段鲜明地指出,白求恩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精神,对于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这就是说,应该学习白求恩,热爱本职工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

最后一段为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题意作结。

前五句作者回忆与白求恩生前的交往,表达沉痛悼念的感情。

“只见过一面”中的“只”,“仅回过他一封信”中的“仅”,这两个词都表示了无限怅惜、遗憾的心情。

这样优秀的同志的逝世,最值得纪念的还是他的革命精神,而纪念他的革命精神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他的革命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革命精神。

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叙述了他与白求恩的交住后,提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最后论述了学习白求恩的出发点和结果,突出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无比可贵,说明了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只有学习这种精神,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作者将对白求恩的热烈歌颂和对大家的恳切勉励结合在一起,使纪念、学习白求恩的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6.写作特色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该文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叙则简明扼要,议则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叙议有机结合。

如:第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段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叙述的内容不但有白求恩同志的情况,而且有用来对比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不良表现,叙述白求恩的情况又先正面介绍后侧面介绍。

同是叙议结合,议论的方法也因段而异。

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例,第一段着重于事理分析,议论部分先作判断,后作深刻剖析,指出我们如何学习,所以先叙后议,以议为王;第二段着重于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证明论点,所以夹叙夹议,议论点到即止。

夹叙夹议,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行论述,立论就有很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运用对比,摆事实讲道理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进行说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段里的对比特别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的四种主要表现相对比:一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另一种是自私自利,“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正一反,分外鲜明。

第三段用对比,批判那“一班人”的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把这一内容组织在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内容针对性强,富有现实意义,也使笔锋所指集中,句式富有变化。

对比的写法,由写作目的决定。

该文不仅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为了教育全党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

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③语言概括而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

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以身殉职”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

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二是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严密。

三是对比句式、排比句式和设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

设问句虽然只有一个但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

(另一处的过渡: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白求恩。

)7.精彩语段最后一段为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题意作结。

前五句作者回忆与白求恩生前的交往,表达沉痛悼念的感情。

“只见过一面”中的“只”,“仅回过他一封信”中的“仅”,这两个词都表示了无限怅惜、遗憾的心情。

这样优秀的同志的逝世,最值得纪念的还是他的革命精神,而纪念他的革命精神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他的革命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革命精神。

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叙述了他与白求恩的交住后,提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