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各民族的普洱茶茶俗文化

云南各民族的普洱茶茶俗文化

云南各民族的普洱茶茶俗文化一、哈尼族茶俗文化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祭茶: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

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

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哈尼族祭茶哈尼族煮茶喝茶,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

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

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

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

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

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哈尼族土锅茶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

砍来竹筒,一端留节。

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

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哈尼族青竹茶哈尼族茶歌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实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

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

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哈尼族敬茶歌哈尼族采茶歌哈尼族茶疗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作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痒子等等。

二、彝族茶俗文化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自古至今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

彝族称茶为“拉”,茶叶为“拉觉”,茶水为“拉依”。

凉山彝文古籍《茶经》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女里’时代煮茶茶气飘香,‘社社’时代始用茶水敬献诸神……”这里所说的“女里”和“社社”,指的上古时代世间经过混沌时期之后,首先出现的两个时代,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这说明彝族发现、制作茶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此外,在一些彝文古籍、口头以及民俗事象里,彝族总是将茶放在酒和肉之先的位置,形成了“一茶二酒三食肉”的饮茶文化特色。

如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新娘到夫家的第一天,饮食毕,首先要进屋煮茶敬翁伯、婆婆、姑子和丈夫;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首先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的安插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

彝族祭茶作为世居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对于促使西南地区茶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没有彝族的参与。

至今在西南彝区,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习俗仍然到处可见。

彝族姑娘采茶彝族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主要有几种:首先彝族的烤茶煎法与一般的冲茶有所不同。

它是先将绿茶放入烤热的铜制或陶制茶罐内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趁热端离水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水至灌满,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方倒出茶水滤过,内加盐、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饮用。

彝族的烤茶色、香、味俱佳。

三、傣族茶俗文化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

他们擅于种茶,早在300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经在勐海大面积栽培利用茶树。

傣族也特别喜爱饮茶,并对茶赋予了许多美好的理解和神圣的寓意。

傣族人家的婚丧嫁娶,礼仪活动,都少不了茶的内容。

同时,竹与茶紧密联系,自然地成为傣族的一个独特的茶文化:盛茶用竹篮、晒茶用竹席、包茶用竹笋叶、饮茶用竹杯。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竹筒茶。

傣族竹筒茶竹筒茶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傣家人把晒青毛茶一点点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棒把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茶叶填满竹筒,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柱,掰少许放入碗中,冲入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滋味浓醇,回味持久。

竹筒茶可长年储藏,渐渐演变成独特的普洱茶。

傣族竹筒茶在民间,傣族喝的茶大多数是自己制作的大叶晒青茶。

招待客人时喜欢把茶泡在一个大器皿中,待茶泡开了在往客人的杯子里倒。

茶过三四泡,茶味变淡后,将茶叶捞出,拌上大青果(傣名:嘎哩罗)制的喃咪(傣语,意为蘸水)吃,茶叶余留的淡淡苦涩与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这便是傣族的“喃咪茶”的吃法。

喃咪茶茶水泡饭又是景洪市傣寨的一种风俗。

每当过节或亲友聚会,寨中的姑娘们习惯在客人中找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找到意中人后,会亲手泡一碗茶泡饭送给他吃。

傣族普洱茶泡饭四、拉祜族茶俗文化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祭茶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

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及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

拉祜族丁香茶和烧茶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⑴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⑵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⑶倾茶敬客: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⑷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

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拉祜族烤茶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

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

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拉祜族糟茶五、佤族茶俗文化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

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人祭茶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

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

有一道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

”采茶的佤族少女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

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以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

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竹筒装的阿佤水酒。

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

制茶的佤族老人烧茶在佤族中广泛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烧”茶的方法。

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

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

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

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

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佤族铁板烧茶六、布朗族茶俗文化西双版纳是布朗族最集中的居住地。

布朗族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

这里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清香四溢,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

在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棵高达34米、树龄有1700多年的“茶树王”,这棵树被看作是中国作为世界茶叶故乡的活见证。

善于种茶的布朗族人,就居住在美丽清香的茶山上。

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

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

在布朗山、西定、巴达和打洛等地,最早种茶的均是布朗族。

布朗山的茶叶,汤色金黄透亮,苦涩味重,回甘好,生津强,呈蜜香,祛油腻,是普洱生茶名品。

布朗族女布朗族人擅于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土罐茶的习俗。

多年的种茶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布朗族妇女个个都是制茶能手。

每年4月——5月,她们将采回的嫩毛尖放进锅里炒干,趁热装入带盖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状时,喷香可口的竹筒茶就制成了。

祭茶神生活在茶乡的布朗族人品茶极为讲究,他们的烤茶更是别具特色: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扑鼻的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这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敬茶酸茶的制作方法是: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酸茶酸茶菜肴喃咪茶是蘸喃咪吃的茶,勐海县打洛等地的布朗族以茶当菜。

吃法: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

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喃咪佐餐。

布朗族喃咪茶青竹茶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

在劳动间歇,布朗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竹筒长30厘米至50厘米,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

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

青竹茶布朗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

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

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布朗族糊米茶罐罐茶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姑娘们的陪嫁品。

赕佛、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等,茶叶、酸茶都是布朗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

(七)、白族茶俗文化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