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北京高考生物复习专题21 种群和群落

2020年北京高考生物复习专题21 种群和群落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1 种群和群落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本专题包括两个考点: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本专题北京近年的出题重在实验调查并与进化相联系,注重能力考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建议在复习时首先夯实基础,分清种群和群落的不同研究内容,注重专有名词的内涵并进行对比归纳和规律总结。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一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集训】考向1种群的数量特征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答案 C考向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2.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答案B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以及。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模型。

答案(1)(生物)进化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2)不变基因频率(3)营养物质的减少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数学考向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集训】考向1群落的结构1.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B.在第3年,Z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D.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为竞争关系答案C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 B考向2群落的演替3.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处山坡的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答案 C炼技法方法一“变式法”解读“S”型曲线【方法集训】1.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 C2.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B.P~Q时段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 D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 B方法二“对比法”判断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的曲线【方法集训】1.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栗瘿蜂在与长尾小蜂的种间竞争中占优势B.利用性信息素来防治果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C.调查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D.栗树同化的能量部分储存于有机物中,其余以热能散失答案D2.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答案B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5北京理综,4,6分)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的是()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2.(2011北京理综,2,6分)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 D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1.(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2.(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3.(2017课标全国Ⅱ,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教师用书专用(4—10)4.(2016浙江理综,5,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A5.(2016江苏单科,10,2分)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A.海拉细胞悬液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D.蛙卵答案A6.(2014福建理综,3,6分)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 B7.(2017课标全国Ⅲ,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8.(2015广东理综,4,4分)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 D9.(2015课标全国Ⅰ,3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