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以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你认为下列过程中,不含化学变化的是()A. 石墨导电B. 甲烷燃烧C. 葡萄酿酒D. 菜刀生锈【答案】A【解析】解:A、石墨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故A正确;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菜刀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低碳生活”是指工作生活中所耗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 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B. 多用一次性消费品C. 将普通灯改为节能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 购物自带环保布袋,不用塑料袋【答案】B【解析】解: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也就减少了使用碳墨,减少了含碳物质的排放,属于“低碳生活”方式,故不符合题意;B、多用一次性消费品,属于浪费资源,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故符合题意;C、将普通灯改为节能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属于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属于“低碳生活”方式,故不符合题意;D、购物自带环保布袋,不用塑料袋,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属于“低碳生活”方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要严格按照“低碳生活”中所遵循的宗旨:在工作生活中所耗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考虑本题.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所耗用能量减少,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即可就符合“低碳生活”方式.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倾倒液体B. 点燃酒精灯C. 取用固体粉末D. 过滤【答案】C【解析】解:A、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该实验中瓶塞正放,污染药品,故A不正确;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易造成失火,故B不正确;C、取用固体粉末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所以C操作正确;D、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来引流,故D不正确;故选:C。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分析操作正误;B、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要求分析: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D、根据过滤液体时的要求分析,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根据实验常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作答;掌握过滤得原则:“一贴二低三靠”。

4.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钙和锫都属于金属元素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C. 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答案】D【解析】解: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故说法正确;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故说法正确;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不是294g,故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5.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C15H22O5),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荣获诺贝尔奖。

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青蒿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 青蒿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4C. 青蒿素由 15个碳原子和 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D. 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答案】C【解析】解: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青蒿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6×4)=9:4,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和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则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B.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C. 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答案】B 【解析】解:“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故选:B 。

可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家在440℃和高压下,利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了金刚石和碳酸钠,且金刚石的颗粒有望达到宝石级大小,它将给天然金刚石开采业带来极大挑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是一种金属单质B. 该反应中生成了新的原子C. 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答案】C 【解析】解:在440℃和高压下,利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了金刚石和碳酸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3CO 2− 440∘C 高压2Na 2CO 3+CA 、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非金属单质。

错误;B 、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且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

错误;C 、碳元素由反应前的+4价,变成反应后的单质碳中的0价。

正确;D 、反应为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为置换反应。

错误;故选:C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变化本质进行分析,结合对应的反应的化合价以及反应类型进行分析。

根据信息书写对应化学方程式,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8. 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B.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C. 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 2C 2OD. 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D【解析】解: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 2+H 2− 新型催化剂 H 2CO 2A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错误;B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 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C 、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 2CO 2,故错误;D 、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D 。

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 2+H 2− 新型催化剂  H 2CO 2据此分析物质的属类、质量比等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9.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 化合物中含有多种元素,所以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 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D. 金属具有导电性,具有导电性的物质一定是金属【答案】B【解析】解:A 、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故错误;B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正确;C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0,则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D 、具有导电性的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石墨能导电,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错误; 故选:B 。

A 、根据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B 、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考虑;C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D 、根据非金属的导电性考虑;本题考查了对常见概念的推断等知识,难度不大,逻辑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提倡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20℃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时仍为饱和溶液B. 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 10℃时,甲和乙各10 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D. 10℃时,将甲和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答案】C【解析】解:A、20℃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时仍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故选项错误;B、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C、10℃时,甲和乙各10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20g,故选项正确;D、10℃时,将甲和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错误,都不变,并且都有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C。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20℃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时仍为饱和溶液错误;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10℃时,甲和乙各10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正确;10℃时,将甲和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