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摘要: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
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得以保证是其在校学习、生活、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对女大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开展扎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本次调查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分析,进行问题和成因探讨,并思考出相关对策,有利于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目录一、导言 (3)(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3)(二)调查意义 (3)(三)文献回顾 (3)二、调查研究过程及方式简介 (4)(一)调查对象 (4)(二)调查内容 (4)(三)调查方式 (4)三、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描述 (4)四、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8)五、结论及建议 (9)六、参考文献 (11)附录调查问卷 (13)一、导言(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女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坐车失联、受到不法分子的性骚扰、网上兼职被骗等有关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广泛关注。
这也使得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认识到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危险应急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次调查通过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危险应急能力现状,发现主要问题,有针对地加强和改善高校对于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使其全面成长,为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做准备。
(二)调查意义现有研究领域中多集中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的途径等理论层面,并不突出针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内容,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效方法。
本次调查能够丰富有关当代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理论,有利于针对当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高校安全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加强和培养女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及应对能力。
(三)文献回顾人们普遍认识到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此进行的研究也有很多。
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李东风教授认为我国女性安全现状总体良好,较之以往,当前女性安全现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主要的原因有:我国人口流动性大,社会治安水平不高;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一些不良分子妄想通过不法手段敛取钱财;社会风气的下降,一些针对女性的性暴力犯罪日益增多。
钟之华教授在《高等院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中认为当代女大学生体现出了安全意识水平不高,自理能力不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安全常识的把握程度不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强等特点。
肖平、李睿鸣在《女大学生悲剧接连上演谁之过?》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大多高校的安全教育还局限于传统领域里,诸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身财产、伤害、遵纪守法等安全内容。
在高校教育体系里,女大学生的生存教育、防范生命侵害等安全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
二、调查研究过程及方式简介(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当代包括中原工学院、升达大学、河南工程学院等高校200名女大学生,向其发放网络问卷200份。
(二)调查内容通过发放问卷对女大学生出行安全、住校安全、交友安全、网络活动安全、防范技能学习、维权途径这有关女大学生安全的六个方面,20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全面的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在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了解其安全意识的基本情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0份问卷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
文献研究。
通过参考查阅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和相关理论,为调查的理论分析做准备与参考;通过一些新闻网站来收集关于女大学生安全的有关新闻报道,了解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三、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描述1.出行安全重视不够,交通意识淡漠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出行期间,有51%的女大学生有加入过“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历,仅有1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从来不”。
在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有1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在夜晚无正规车辆或者紧急的时候回选择黑车”。
尽管学校和家庭时时刻刻都在给孩子尤其是女大学生灌输安全知识,但是她们的安全意识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有实质性的防范实践。
多数女大学生生活方式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这说明,女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住校安全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防范意识薄弱在“离开宿舍是否会随手锁门”的问题上,仅有59.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会经常锁门”,14.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图方便,门虚掩着”。
由此可以看到女大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宿舍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安全防范意识现状并不乐观,对贵重财物安全意识相对不足。
3.社会交往警惕意识有待提高,对安全隐患的注意力不够在“不熟悉的异性网友要求见面时”近20%的女大学生会选择去。
在“是否会轻易的给陌生人个人真实信息上”26.23%的女大学生认为泄露一些也可以。
轻易对陌生人泄露个人真实信息很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威胁个人安全。
其警惕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分辨能力较差,容易轻信陌生人;思想麻痹大意,导致个人真实信息泄露。
很多女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处事经验不足,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
在社会交往中有关陌生人的潜在的、不易发现的危险极可能被其忽视。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辨识陌生人的合理要求和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
4.日常网络活动中个人疏于财产保护在“在网上购物时,您会注意个人财产安全吗”问题中,仅有56.5%的女大学生会特别留心。
女大学生经常会选择网上购物,但对相关的网络活动容易粗心,忽略对自己财产安全的保护,极易造成个人银行卡信息被盗等现象。
导致她们在网上面对危险情况时,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易轻信他人,被犯罪分子利用,最终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在网上购物时会注意个人财产安全吗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特别留心35 56.5 56.5 56.5稍微留心25 40.3 40.3 96.8不注意 2 3.2 3.2 100.0合计62 100.0 100.05.安全保障知识欠缺安全保障知识包括法律维权知识、突发灾害防范知识和必要的防御、自救知识等方面。
在“对于一些如地震,着火突发事件的自救技能怎么样”问题中,仅有14.75%的小部分女大学生掌握得很充分。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在自救技能掌握不佳,在这方面是不自信的。
“学校是否有开展安全教育的讲座”问题中,50%的女大学生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无法学习到实用的自我保护技能。
高校显然并未对女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与传授。
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您会首先向谁求助”问题中,仅有50%的女大学生会告诉辅导员、班主任。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会选择告诉家人、朋友,而学校里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则不是首选求助对象。
“当权益受到损害时”,13.11%女大学生认为就当吃了哑巴亏,自认倒霉,倾向于逃避问题。
四、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失1.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花费大量精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独生女娇生惯养的教育理念。
女大学生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备受呵护,缺乏社会历练,更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思想单纯、社会阅历简单、缺乏经验,防范能力差等原因而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3.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不和谐的家庭里,不利于女大学生自信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使其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缺失。
1.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女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入校时需要受到系统的、专门的安全教育。
但高校中的安全教育课程少,仅凭学校领导、院系领导每学期学以班级甚至是年级为单位召开的几次大会来集体性教导,针对性教育寥寥无几,无法有效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
2.安全教学形式单一,一些讲座内容着重于空洞的理论的传授,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方式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也很难学到实用的自我防卫技能。
3.辅导员、班主任有必要与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在女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提供合理的建议。
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平时疏于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校园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氛围及严格整治的校园周边环境有利于为女大学生的自身安全营造有利的屏障。
相反,若是女大学生所在社会风气不良,治理松散,无疑会促使违法犯罪事件的增多,损失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女大学生自身问题1.部分女大学生急于求成、贪图小便宜、虚荣心强等心理使她们极易进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中,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缺乏有效的危机处理技巧。
很多女大学生面对一些突发危机事件缺乏应变能力,这些都会对自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风险意识不足。
女大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认识不足导致对安全隐患缺乏应有的防范和警惕。
认为媒体报道的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危险或侵害,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五、结论及建议(一)调查结论本次对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在个人贵重财物保管、网络交友及购物、安全行为习惯等方面警惕意识有不同程度的疏忽;女大学生整体认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以及自身防范技能有待提高,这是良好的现象。
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离不开家庭、高校、女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二)对策及建议1.家庭方面。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除了促使女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还不应忽视安全教育。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多创造条件带其参加安全教育的活动,使之加深对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另外,家长有责任减少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公共课程的计划中,让学生切实学到安全教育知识;其次,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定期发布有关女大学生安全知识;通过一些模拟突发危险性场景,如火灾、地震等,提高女大学生对于突发危险事件处理能力;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如在校内灯光昏暗的道路上增添路灯、摄像头等;加强女大学生宿舍管理,规范学生用电、禁止校外人士随意进出等。
3.女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
女大学生要正确认知自己在生理、体质上的弱势,认识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