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

钻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三期)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总承包单位:广东电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分包单位:武汉鑫元鹏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二0二0年四月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三期)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审批:审核:编制:武汉鑫元鹏基础工程有限公司2020年4月28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2)第二章工程概况 (3)第三章施工力量部署 (6)第四章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 (7)第五章施工方法及工艺 (8)第六章质量标准 (17)第七章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8)第八章主要质量保证措施 (21)第九章主要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2)第十章后压浆专项施工方案 (24)施工工期横道图 0第一章编制依据第二章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三期)项目位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西临柳园路,南部为文治街,交通便利。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三期)由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基坑支护由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出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武汉宏宇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监理工作,总承包单位广东电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受总包方委托,我公司承担钻孔灌注桩施工。

表1.1-1 项目建筑信息2.2桩基设计概况科技孵化楼(三期)钻孔灌注桩项目,总桩数为1011根,支护桩:726根,桩长约16.5m~25m,桩径Φ800mm、1000mm。

采用150型及250型旋挖钻机。

混凝土强度为C30,钢筋采用HPB300,HRB400二种。

工程桩:285根,桩长约51-53m,采用280型及360型旋挖钻机。

混凝土强度为C40,钢筋采用HPB300,HRB400二种,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设计值9000KN。

钢筋布置详见设计图纸。

钻孔灌注桩设计情况如下:2.3施工环境2.3.1、地质情况本工程地基分层为: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共分6大层:①杂填土( 层厚1.0~4.4m)均有分布;②黏土(层厚0.3~3.8m)局部缺失;③-1粉质黏土(1.2~6.9m)局部缺失;③-2黏土(0.7~3.3m)局部缺失;③-3黏土(1.3~12.3m)局部缺失;③-4粉质黏土(0.7~4.2m)局部缺失:④-1粉质黏土(层厚1.2~3.9m);均有分布④-2红粘土(层厚1.3~6.0m),⑤粉质黏土(层厚1.5~9.6m);均有分布⑥强风化泥岩(层厚未揭穿);均有分布。

2.3.2、水文地质情况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为大气降水与生活用水补给,第三章施工力量部署我公司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计划选用4台旋挖钻机,如后期工期紧张可增加1台。

施工设备、人员力量配备如表:3.1劳动力需用计划表3.2主要设备计划表第四章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每机每天完成8根,施工准备五天,施工45天,共50天。

附:施工进度计划图表第五章施工方法及工艺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5.1、施工方法:1、施工前,首先根据支护桩设计图纸排出桩位,并给桩基编号,方便填写成桩记录等资料。

桩基编号时根据主体结构变形缝位置分段、逐桩进行编号。

1.1、支护桩AB段支护桩共计93根,编号为AB/1~93号;BC段支护桩共计31根,编号为BC/1~31号;CD段支护桩共计54根,编号为CD/1~54号;DE段支护桩共计190根,编号为DE/1~190号;EFG段支护桩共计94根,编号为EFG/1~94号。

GH段支护桩共计202根,编号为GH/1~202号。

HA段支护桩共计53根,编号为HA/1~53号。

5.1桩号示意图1.2、工程桩共计285根:编号为1-285号每端支护桩打桩施工顺序采用跳打,连续施工的相邻桩基间隔两个桩位,即先灌注第一根、第四根、第七根……等先灌注的桩满足强度要求后,即2天后开始施工第二根、第五根、第八根……直至区域内所有支护桩施工完毕。

支护桩施工顺序示意图2、测定桩位测量时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用通过复测校准后的导线点对各桩位进行定位放样。

测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桩位的中心桩位,同时测设出该位置的地面标高。

3、钻机就位旋挖钻机缓慢移至钻孔平台上,调整钻机,使桩孔处于钻机的工作范围之内。

同时对钻机四周有效范围进行清理,保证钻孔过程中卸渣合理、操作灵便并无碰挂现象。

钻机对中后,启动电脑自动复位装置,并对钻机进行调整,使钻杆、钻头的中心与桩位中心点对准,并用垂线复核。

4、钻孔开钻时,先用低档慢速钻进,钻至土层1米以下后,再调为正常速度。

钻进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用不同形式的钻头,在土质或细角砾土地层中钻头选用螺旋式土钻或旋挖斗。

钻进过程中,经常抽取渣样并与设计地质核对,注意土层变化,以便及时对不同地层调整钻速、钻进压力。

钻至设计标高并经岩样判别确认到位后,停止钻进。

5、清孔及检孔钻进到设计深度后,采用旋挖斗清孔,密切注视电脑上的深度显示值,当显示值为钻进深度显示值时,原位正向旋转4-5转,使孔底的沉渣旋入容斗内,同时利用旋挖斗的平底斗齿将孔底清理为平底,然后提出旋挖斗卸渣。

为确保孔底沉渣满足要求,第一次掏渣后还需用测绳检测孔深,如果测量深度与钻进深度一致,表明清孔合格,否则再次用旋挖斗继续清渣至合格。

清孔后及时用测绳测量孔深,下放钢筋笼及灌注混凝土前重新测量孔深,检查是否有塌孔现象。

遇塌孔或沉渣过厚时,及时用旋挖斗进行二次清孔。

6、钢筋笼的制作、安装钢筋笼均在钢筋加工场集中制作,用平板拖车通过施工便道运至成孔桩基处,利用25t 汽车吊下放钢筋笼。

(1)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场集中加工。

钢筋笼加工时要确保主筋位置准确,并在钢筋笼上设保护层垫块,每隔4m1组,每组沿圆周对称地设置4块,以确保设计要求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0mm)。

主筋接长采用套筒连接,每个断面主筋接头数量不得超过全部主筋数量的50%;加强筋采用搭接电弧焊,搭接电弧焊时,两钢筋搭接端部应预先折向一侧,使两接合钢筋轴线一致;接头单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钢筋直径);箍筋采用点焊与绑扎连接。

钢筋骨架制作和吊装的允许偏差为:主筋净距不小于80mm,主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10mm,箍筋间距偏差不宜大于20mm,钢筋笼长度偏差不宜大于50mm,骨架外径偏差不宜大于10mm,骨架倾斜度不宜大于0.5%,骨架保护层厚度偏差不宜大于20mm,骨架中心平面位置偏差不宜大于20mm,骨架顶端高程偏差不宜大于20mm,骨架底面高程偏差不宜大于50mm。

(2)声测管及压浆管安装按设计要求安装声测管,与钢筋笼等长,均预先绑扎在钢筋笼内,对接声测管、固定牢靠,并保证成桩后的声测管互相平行,声测管内灌水检查其是否漏水,声测管底口与钢筋笼平齐,顶口堵死,顶节外露高度满足检测要求,并不得少于顶板以上100mm。

按设计要求在钢筋笼对称部位设置2根桩端压浆管,下部伸出钢筋笼底部以下200mm (3)钢筋笼存放钢筋笼加工制作完成后,存放在平整、干燥的场地上。

①存放及运输过程中,按加工情况进行分类编号,钢筋笼按9m一节标准制作,并在钢筋加工场拼接至设计长度。

②钢筋笼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起吊时人工穿索。

(4)钢筋笼起吊运输及下方安装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场按设计图纸制作完成且各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起吊运输及安装。

桩基钢筋笼吊装工作示意图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场制作好后,用履带吊运输到支护桩施工现场。

钢筋笼在起吊、运输和安装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起吊吊点设在加强筋部位。

钢筋笼运输到现场后,采用25t汽车吊起吊钢筋,在起吊钢筋笼到一定高度后将钢筋笼调整到竖直方向,然后将钢筋笼徐徐下降,使全部钢筋笼降至设计标高为止。

根据测定的孔口标高计算出定位筋的长度,核对无误后进行焊接,完成对钢筋笼最上端的定位。

然后在定位钢筋骨架顶端的顶吊圈下面插入两根平行的工字钢,将整个定位骨架支托于钢护筒顶端。

两工字钢的净距大于导管外径30cm。

其后撤下吊绳,用短钢筋将工字钢及定位筋的顶吊圈焊于钢护筒上。

既可以防止导管或其他机具的碰撞而使整个钢筋笼变位或落入孔中,又防止钢筋笼上浮的作用。

7、安装导管导管采用φ260mm钢管,每节2~3m,底节长度4m,配1~2节1~1.5m的短管。

导管接口应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导管接头应清洁无杂物,密封胶圈无破损老化,同时检查拼装后的垂直情况与密封性,根据桩孔的深度,确定导管的拼装长度,吊装时导管位于桩孔中央,并在浇筑前进行升降实验。

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宜超过桩孔深的0.5%并不宜大于10cm。

符合要求后,在导管外壁用明显标记自下而上逐节编号并标明尺度。

8、灌注桩基混凝土计算首批封底混凝土数量,使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深并不宜大于3m,确保有足够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

浇筑连续进行,中途停歇时间不超过30min。

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距离应尽量缩短,以迅速、不间断为原则,宜在8h以内完成,防止在运输中产生离析。

在整个浇筑过程中,及时提升导管,使导管埋深控制在1-3m。

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

如导管法兰卡挂在钢筋笼上,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骨架后移到钻孔中心。

考虑桩顶含有浮渣及浮浆,灌注时混凝土的浇筑面按高出桩顶设计高程50cm控制,以保证桩顶混凝土的质量。

9、钻渣清理钻孔桩施工中,产生大量废弃的钻渣,为防止对周围环境及桩孔造成不利影响,这些废弃的钻渣,经处理后,运往指定的废弃钻渣的堆放场地,并做妥善处理。

10、桩基质量检测支护桩施工期间要进行成孔质量检验,施工完毕后应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6根,抗压强度试块每50m3混凝土不应少于1组试块,且每台班不应少于1组试块。

低应变动测传感器安装部位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浮动砂土颗粒存在,不得安装于松动的石子上,安装应与桩轴线平行;当采用黄油或其它粘结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传感器底面粘结剂越薄越好,在信号采集过程中,传感器不得产生滑移或松动。

激振点处混凝土应密实,不得有破损,激振时激振点与混凝土接触面应点接触;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

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主筋的影响。

当用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完整性为III类时,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并应扩大低应变动测法检测的数量。

工程桩应进行声波透射法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支护桩总数的10%;工程桩每根桩留置一组试块,如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荷试验因现场条件限制不能随机抽检时,3桩及以下承台工程桩全数埋设声测管,多于3桩的承台声测管埋设数量不应小于承台下桩数的50%。

工程桩还应采用钻芯法检测支护桩的桩长、桩底沉渣厚度、桩身混凝土等级、桩身完整性和持力层状况,数量为不少于3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