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作文题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倡导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
在解读时,必须把“绿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要言之,“绿色生活”有三个重要内涵:①热爱自然;②护卫自然;③顺乎自然。
请注意:“自然”是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注意“顺乎自然”,切切不可将所有的“好东西”都堆砌在“绿色生活”之上。
1.对“生活”的理解因“生活”的“面孔”之熟,含义之丰,范畴之广,故命题并未做任何提示和界定。
但就具体写作活动而言,必须明确:①“生活”是这道命题的中心词,是写作的基本指向;②“生活”的基本含义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含经验)”和“衣食往行等方面的境况”等。
引申义虽然比较多,但必须由“生活”的基本义派生而来,如果象征或比喻义也必须有相似处和关联点;③“生活”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生命”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2.对“绿色”的理解“绿色”是一种隐喻。
“绿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特定的比喻义,即提示*的“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命题中对绿色作了三个方面的提示。
特别强调了“绝色”的理念涵义。
在今天这个时代,“绿色”早已成了一个高频词,其核心喻义,是生命生态,最终指向是“自然”。
由此推及,“绿色”还可表达人们希望的、美好的、健康的、低碳的、积极的、和谐的、诗意的等含意。
3.对“绿色生活”的理解“绿色生活”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交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
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道家)或“天人合一”(儒家)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
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快乐学习生活,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等。
“绿色生活”的写作必须将“绿色”和“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不能只写“绿色”而无“生活”,也不能只写“生活”而无“绿色”,“绿色生活”可以实写,也可虚写。
“绿色生活”的写作难点在于①人人有话说,如何才能说有意义的话;②大家知道是真理,如果说出个性化的真道理;③偌大的命题,如果精巧地切入和表现;④要谨防掉进“浅薄”和“平庸”的陷阱。
“绿色生活”,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说明文。
满分作文展示绿色生活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于弱冠,不明犍[jiān]状。
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
咱[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
每嚙毚臑[niè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
方彼之时,窋[zhú]诧之态,非闠闠[huán huì]之中所得见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酒甃眢[fèn guǐzhòu yuān],坌[bèn]坲坲[fó],燾[dào]天幠[hū]日。
土地皴[cūn]崩,罅[xià]可容人。
南疆霶霈[pāng pèi],洚水肆虐,当此之高,茅舍尽走。
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揪揪[jiū]。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zhuó]便[pián]焚樟,岵[hù]之為屺[qǐ],睇眄[miàn]之下,万山尽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為竹著。
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尽化伴[pán]羞。
玈[lu]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徠贾,以丰其貲[zī]。
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
此天灾也?人祸也!河海黟[yī]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刂]竹,彍[guō]弮[juàn]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飞,蚁不得宭[qún],髬髵不见。
此天灾也?人祸也!翕合珍[lì]气,终日昏昏。
天不复蓝,水不复清。
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
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
然,上作网法,下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
北国井冞[shēn],阵主复至,当与孔张俱歾[mò]。
南域之霖,大禹存存,只得扼腕而叹息。
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誚[qiào]己而諑共工。
未之可也。
闤闠所趋,不可恈恈。
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
然行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啊[ānē]之徒,弃不婟[hù]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秦秦,钉疃[tuǎn],柳榆其禾[lì]。
苾葌柅柅游屮[c hè]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眾不蹸,日驾双軑[dài]之车,斐斐閭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人,鮒游珍然。
人者,天地孕育。
今其反万物,此竟也。
今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奉奉,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
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
燠[yù]热之时,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為饘[zhān],以奉亲房。
翻译:初生小孩,只知喝牛的奶;到二十岁,不知牛的形状。
肥壮的猪,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
常常啃吃兔肘,然而最终不知完整的兔貌。
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
土地枯裂,缝隙大可容人。
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
在这样的水灾中,草舍都被冲走。
想修缮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君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
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
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书纸。
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王,都成为盘中美味。
追捕杀气,直上瑶池。
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
然而方圆数里,萝卜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见。
哎!漫山遍野都设下天罗地网。
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黯然失色,浊浪仍然滔天,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逃,鸟不能飞,蚁不能居,……不能看见。
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开合浊气,整天飞扬。
天不再蓝,水不再清。
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暗?旭日升起,照耀无光。
看人间,鸟飞不敢落下,少见野兽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哪里是青天?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
然而,国家制订法令,民众几个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灾多难。
北国井枯,(即使)阵主又到,(也只)当与孔张一齐自刭;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
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归罪于干旱,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天神。
不可这样做啊!街市信步,不能够悠闲,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
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要思考的。
犹豫小人,弃不足惜;国家蛀虫,逃必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清澈,杨槐青翠,田园秀丽,柳榆葱笼。
芳树丛丛野草茂盛。
看见柳枝,但人们不折;看到草坪,但众人不踏。
每天驾着马车,飞扬在街巷之间,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鸟不怕人,鱼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
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
现在不能悔悟,遗祸子孙。
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在此执笔,所梦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今当吟唱它的枝斜垂水边,应当再驾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
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棱藕几株。
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
绿色生活所谓绿色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剪不断理还乱敏感的心是脆弱的,脆弱的心便容易在痛苦的一边徒加砝码,于是便有了阮籍的穷途之哭,只能如此吗?未必!柳永,水井旁烟花巷中的柳永,面对“且去填词”的诏旨,顿觉天昏地暗,痛苦充溢人生之境。
痛苦中自封白衣卿相。
人们说,这个柳三变,完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觉得日月都无光的人,擎着痛苦,就着悲伤,写下了咏动千古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悲欢,放大了那些痛,竟无意又必须的成就了一种痛苦的诗意,怒放……我想,柳永这也是绿色生活,因为他有着不惧命运的生活态度。
仰天大笑出门去珍惜快乐,拥有的时候珍惜拥有,只会在失去的时候回忆,而它早已在记忆深处酿成苦酒。
记得李白的狂笑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安城里玉食锦衣,贵妃为他磨墨,力士还为他脱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又是谁在清苦里吟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往往忘不了,深深地刻在这三千烦恼丝上,刻在受伤的心里,即使醉死江中,也不能磨灭那一生的传奇。
我想,李白这也是绿色生活,因为他有着忠于自由的生活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尽管寒冬清冷,苏轼却高歌吟唱,冒雨徐行。
他敢于挑战,蔑视权贵,正因为他最后无官无爵,无牵无挂,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不论几日斜照或是雨意盎然,置于脑后,还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呢?不管是晴,是雨,是寒,是暖,罢罢罢,诗人一样相处,安之若素。
不能忘,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苏轼。
一群欢笑,两坛美酒,我愿与你同醉,同悲,同喜,只可叹故人已随大江东去。
我想,苏轼这也是绿色生活,因为他有着不可权贵的生活态度。
不惧命运,忠于思想,不阿权贵是绿色生活所没有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在不断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绿色生活何谓绿色生活?如此意味丰富的词语,不由人不展开翩翩遐思。
绿色生活应是自然的,生趣的。
它应是“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乡间生活,应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午后小睡,应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垂竿野水……总之,这样的生活应当是不戴假面的人与绿色的有机交融,是充满生趣的心与自然的有机相处。
它远离于功名,却走近了心灵;它摒弃了追逐,却走近了本真。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纷纷热衷于此道。
王维是“独坐幽篁里”,杜甫是筑庐浣花溪,辛弃疾是耕耘在稼轩,袁枚是读书仓山房。
甚至老外都学上了,英国的叶芝偏偏要在湖畔结社作诗,美国的梭罗偏偏要在瓦尔登湖观察“神的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