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象数基础:卦象与卦气

秦汉象数基础:卦象与卦气

秦汉象数基础:卦象与卦气邓易汉代是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先秦遗学的在这里得到极大程度的完善,1、理论体系的构建。

先秦至汉初,由于战乱以及政治斗争等原因,多数典籍被毁,易学文化的传承也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这期间是“有师无书”,知识都储存在脑袋里边,没有整理成文形成一个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术。

及至汉兴,以经学取仕,民间立馆传经之风盛行,才逐步将先秦遗学整理成文,完成了易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

2、打破“孔易”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

《高士传》记载:“自孔子授《易》,五传至何。

及秦禁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何传之不绝。

”汉兴经学,但同为先秦遗学的“史巫易”已经沦为“旁门左道”而为“官学”所弃登不得大雅之堂,故“孔易”得以独领风骚传之不绝。

及至孟喜“改师法”开说“灾异”的先河之后,学者将“卦象”与“卦气”并举解释《周易》,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汉易”,为后世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易学的多元化发展。

“孔易”传至田何、丁宽,一直都是以先秦“礼学”解释《周易》卦爻,而到了汉朝,由于“卦气”的引入,解释《周易》的方法就变得多种多样,主要有荀爽说“升降”、虞翻说“卦变”、京房说“变通”、郑玄的“太玄”等。

而“卦气”最终亦被纳入“官学”之列与“正统”的“孔易”平分秋色,可谓登峰造极荣耀之至了。

“卦气”在易学地位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灾异学”,因此“卦气”的“崛起”实际上就是谶纬学的“复兴”。

只可惜谶纬学仍改不了“怪力乱神”的秉性,几与“妖言惑众”等同,所以隋炀帝一怒之下都将之焚烧殆尽这是后话不提。

汉易虽然杂众,却是杂而不乱。

所谓杂,是解释《周易》方法各异。

之所以不乱,是因为尊古。

汉易学者的“易学”其实好比就是玩橡皮泥,你捏成这样,我捏成那样,但无论怎样捏弄,还是那块橡皮泥。

花样虽多,却也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一、卦象。

《说卦》举例了很多八卦类象,如“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五四”以来有不少易学者认为是汉儒的发明,这显然是不假思索的说法。

其实“卦象”之说由来已久,早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陈厉公生敬仲,陈侯使筮之,遇《观•否》,说:“坤,土也。

巽,风也。

乾,天也。

风为天於土上,山也。

”又《吝公•元年》毕万筮仕於晋,遇《屯•比》,辛廖占之,说:“震为士,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

”可见“卦象”并非是汉人的发明。

1、“卦”为何有“象”?《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这个卦,三画卦、六画卦,是创易者发现了天地间虽然看似千头万绪纷纭复杂,但其实错综复杂之中却是经纬分明、来龙去脉清晰可辨,丝毫不乱,于是用“卦画”这么一个形式将天地万物变化的章法“拟”出来,三画写万物之形象,六画演万物变通之理,因此《系辞》说:“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又说:“象也者,像此者也。

”“象”指卦画这么一个体裁。

“像”,肖似,模拟,是说卦画这么一个体裁的功能主要是“模拟”,模拟万物之形状、变化,所以《系辞》说:“爻也者,效此者也。

”2、三画卦之“像”。

三画卦之“像”,“模拟”的是单个事物的属性,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时间、空间、性情。

如三画震卦,震为春,是时间;震为东,是空间;震为决躁,是性情。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个三画卦,都有许多“像”,并非特指某一个事物,他其实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里边有很多“元素”,如震卦,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於稼也为反生……这些不同的“元素”有着某些共同的属性,如孔颖达[疏]所讲:“为旉,取其春时气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

”“为苍筤竹,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

”“其於稼也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震卦之“像”,都具有“春”的属性。

三画卦之“类象”,涉及的是一个如何将万物“归类”的问题。

如何将万物归类?对于已经习惯“西学”思维的学者来讲,这将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现代有学者搞出了“易象延”,里边罗列了数以千计的“易象”,但绝大多数属于个人的随意发挥,并没有什么章法可言。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春生者类震,夏长者类离,秋熟者类兑,冬藏者类坎。

春夏秋冬,气分不同,而万物各从其类。

《说卦》之“像”,莫不如此。

3、六画卦之“像”。

3-1、六画卦的作用。

三画卦之“像”考察的是单个事物的“本有”属性,而六画卦之“像”考察的是一个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如孔颖达[疏]所说:“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於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

”一个事物发生变化,必是内变或外变。

所谓内变,是事物自身的发展周期所致。

所谓外变,是这个事物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产生了相互作用。

3-2、上卦和下卦。

在一个六画卦里边,分为“上卦”和“下卦”,如《贲》,上卦是三画艮卦,下卦是三画离卦。

下卦为“内”,上卦为“外”。

春秋时代称下卦为“贞”,外卦为“悔”,“贞我,悔彼”,实际上就是将一个六画卦视为两个正在发生交互关系的主体。

两个主体发生交互关系,就产生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贲》。

这是说,一个“事件”之中由两个发生交互关系的主体构成。

3-3、互卦。

自然界之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要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关系。

任何发生交互关系的两个主体,必定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从而会产生一个有别于自身的第二种属性。

比如水火相遇,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并且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如何应对对方的影响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所谓的“有别与自身的第二种属性”。

这个“第二种属性”就是“互卦”。

如《贲》,上艮下离,形成交互关系,双方都受到对方的影响,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则有相应的“策略”。

“策略”是考量主体之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3-4、爻、爻位。

《系辞》说:“爻者,言乎变者也。

”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将一个六爻卦看作是一个事物,那么爻的作用在于显示“变”的过程、状态。

每一个六画卦都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有不同的“位”,《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所以这六个画自下而上,第一爻称为“初”爻,第六爻称为“上”爻(现在有很多学习“六爻”的学者,在起卦的时候喜欢从上往下画卦。

不知是什么道理。

这里不论)。

当考察一个事物的时候,第一爻代表“事之始”,第六爻代表“事之终”,如《乾》初九为“潜龙”象阳气之微,上九为“亢龙”象阳气之极。

而当考察两个主体的交互关系的时候,则不能如此看待,而是要看上下二体各爻位之承乘顺逆、取舍比应关系。

《乾凿度》说:“不易也者,其位也。

”这里说的爻之“变”不是指占卜意义上的“动爻”,不是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也不是上下升降到处跑,爻还是这个爻,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阴阳属性、位置都没有改变。

那么爻是怎样体现出“变”的呢?所谓“变”者,《乾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

”如《贲》卦,六二原来是下体离卦的一个爻,但在与上体艮交互的时候,六二与九三、六四组成了坎卦,那么六二在这个时候,不单具有离卦的属性,还兼有坎卦的属性,由离“变”为坎了。

虽然阴爻还是阴爻、位置还是这个位置,但属性已经变改。

3-5、卦、爻的交互。

一个六画卦中分为上卦、下卦、还有中间两个互卦,即:初、二、三爻为下卦,四、五、上爻为上卦,二、三、四爻为下互卦,三、四、五爻为上互卦。

这种理念早见于《左传》,亦非汉儒的发明,如《庄公•二十二年》,陈历公生敬仲,筮之,遇观之否,说:“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

艮为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

”《观》卦上体巽为风,下体坤为土,互卦艮为山。

为了便于理解,仍以《贲》卦为例。

初、二、三爻为下卦离,三、四、五爻为上卦艮,二、三、四爻为下互卦坎,三、四、五爻为上互卦震。

如图所示:从图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六爻卦中包含的四个三画卦之间,就像一个链条环环相扣,由此形成了交互,诚如《说文》所说:“爻者,交也。

”此外,交互中的各方,因为位置的不同,就形成了“承”与“乘”这么一个上下关系,下者承上,上者乘下,如《贲》:离:上承坎、震。

坎:上承震、艮,下乘离。

震:下乘离、坎,上承艮。

艮:下乘震、坎。

我们再进一步细看六个爻的交互情况。

初九:本离体。

六二:本离体,兼交互卦坎。

九三:本离体,兼交互卦坎、震。

六四:本艮体,兼交互卦坎、震。

六五:本艮体,兼交互卦震。

上九:本艮体。

初爻、上爻为本体,无交互。

二、五爻交两个卦。

三、四交三个卦。

六十四卦都是这样。

《乾》、《坤》二卦,上下卦、上下互卦都是一样的。

虽然是一样的,但位置并不一样。

3-6、卦爻交互产生的吉、凶、悔、吝。

卦爻交互,会产生吉、凶、悔、吝、咎等状态。

如《渐》初六“无咎”、六二“吉”、九三“凶”等。

这些状态是怎样产生的?《系辞》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王弼注说:“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

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

”如《渐》卦九三之“凶”,王弼注说:“三本艮体而弃乎群丑,与四相得遂乃不反,至使妇孕不育,见利忘义贪进忘旧,凶之道也。

”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三本是艮体,与初二相同一家,弃其群类,而与四合,”九三本艮体,与四相合,则是不守自位且失其所用,即是“乖其所趣”所以“凶”。

又如上九之“吉”,王弼注说:“进处高絜,不累於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

峨峨清远,仪可贵也,故曰其羽可用为仪吉。

”也就是说上九之巽体在交互中并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可以守其位而能尽其用,即是所谓“顺其所同”所以“吉”。

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性也。

如《贲》卦,离、坎、艮、震之性情绝不相同,同处一方,必产生爱与恶、取与舍、情与伪的问题,《系辞》说:“爱恶相攻而吉凶生”王弼注说:“爱恶相攻,然后逆顺者殊,故吉凶生”。

如《渐》九三,艮、坎、离三体同处一爻,本于艮则可“御寇”;与四相得,为坎则征之不复,为离则孕而不育。

这就是爱与恶之顺逆取舍而产生的不同状态。

“远近相取而悔吝生”,王弼注说:“远近之爻,互相资取,而后有悔吝也。

”《渐》九三本艮体是为就近,交于坎则是取远,就近可以“顺相保”,取远则是“离群丑”。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王弼注说:“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

《渐》九三,若本艮体则可以“情以感物”,若本坎、离则是“伪以感物”。

3-7、卦、爻辞。

卦辞指的是附于六十四卦之上的文辞,有卦名、卦辞、爻辞,如屯、蒙、需、讼……等即是卦名。

《屯》卦“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是卦辞。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是爻辞。

卦名相当于文章标题,卦辞的相当于文章提纲,爻辞相当于文章细节。

卦辞相传为周公所作,到底是与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不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