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斯金纳箱):
强化理论:提倡正强化,反对负强化
间接性强化: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况下,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老鼠在斯金纳箱中的压杆取食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权威):
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不如环境来得重要(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变成杀手)
罗森汉(精神病诊断实验):
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
多数人的想法和感受影响着某种疾病确诊的高低
达利,拉丹(助人行为研究):
遇到紧急事件时,如果前三分钟之内没有动作的话,之后可能就不会有所动作了
时间会影响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而群体人数与助人行为的关系更耐人寻味。
旁观人数人数众多往往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责任扩散效应或旁观者效应)
群体让我们盲目愚昧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
个体如果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观念,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
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哈洛(亲子依恋关系):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如果只有接触,容易引发自闭:和代理母猴一起生活的幼猴长大之后有强烈的自闭性)
一旦将自己交托给对方,对方就可以致自己于死地(幼猴无视假母猴对它的伤害,始终对它有很深的依恋)
有三个变量与爱有关:接触,动作,游玩(关键在于动作,以及与同类的真实互动,这样与代理母猴在一起的幼猴成长后和正常猴没有多大区别)
亚历山大(颠覆性成瘾实验):
即使世界上最具成瘾性的药物,服用后上瘾的比例也不到1%
人类使用药物,并非药物成分致使其不得不一再服用,而是服用药物可以让自己适应环境的苛刻考验(把老鼠分为两组:A封闭的笼子B自由的空间。
A组的老鼠产生对吗啡的强烈依赖,B组则无)
洛夫特斯(虚假记忆实验):
微乎其微的暗示,也会影响记忆的真实性(购物中心迷路实验)
一点儿暗示,便可创造出虚假的记忆,这些暗示可能来自家人,谎言。
认为范德库克的一个理论缺乏确切证据(范德库克认为:某人遭遇重大变故后,身心难以承受这些创伤经验,而无法诉诸一般的言语叙述,记忆因此转而贮存在脑部非语言区,并以若干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肌肉疼痛,某名的严重焦虑,突如其来的幻觉)
坎德尔(海蜗牛试验):
海马回是人脑储存记忆的主要场所(米尔纳对摘除海马回的病人的多年测试观察)
行为定型时,神经元件的脉冲反应也变强了
“反应结合蛋白(CREB)”是一种积聚在脑细胞中的分子,作用在于刺激特定基因,制造蛋白质,强化细胞彼此的连接。
CREB就将回忆长期固定在细胞传导路径上。
缺少反应结合蛋白,神经元就不会进行与长期记忆相关的活动,如蛋白质合成,长出新突触。
正常的人脑具有遗忘的机制,在于一种名为钙调神经磷酸酶的酵素。
莫尼斯(切割大脑,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雅各布森,富尔顿研究成果:性情暴躁的母猴,在剪掉连接前脑叶与边缘系统(即所谓的“情绪大脑”)的神经束之后,变得文静温顺,智力似乎也毫无损伤,能力与其他猴子无异
莫尼斯用切割大脑的方法治疗精神病人,70%的病人症状减轻,但缺乏长期追踪调查。
扣带回切除术源于莫尼斯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一般被认为扣带回是负责调解焦虑的部位,切除这些神经管束,焦虑偏执的信息理当无法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