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背诵!!!

内经背诵!!!

内经选读《内经》成书年代:《内经》内容既有战国的,又有秦汉时期的,跨越的年代很长,非一时作品。

最后成书在西汉末年。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从七略摘编而成),已亡佚书名的由来与作者:《内经》非一个医家所著,可看作是一部医家经验的论文汇集,亦有说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的各家学说”。

《内经》的“经”,是经典的意思。

这里的“经”,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

《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法则,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典范,也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必由门径。

《素问》的含义:黄帝及其臣子歧伯等人的平素问答。

《灵枢》的含义:“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现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

(两批人整理!)《素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温舒补入。

《灵枢》最早称为《九卷》(灵枢又称“九卷”,“针经”)宋•刘温舒又补上二篇《本病论》《刺论》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经南宋史崧校正刊行的版本,刊行流传至今。

第一章宝命全形《素问·上古天真论》背诵内容:(解释文理医理,见笔记本和书上注解)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肾者主水的医理:肾的主要功能之一。

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

1、强调整体的观点2、肾精来源于先天,培育于后天3、肾以闭藏精气为主,有藏也有泻女子月经与肾气、天癸、冲任相关。

各个七、八的生理变化(选择题)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第二章阴阳应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背诵内容:36页(阴阳的总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暴怒伤阴(肝阴),暴喜伤阳(心阳)。

阴阳者,万物之能(TAI)始(原始、本始)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互根互用,不可相离)含义:阴主藏于内,为阳之镇守;阳主运于外,是阴之役使。

名词解释: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三对清阳、浊阴含义不同: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出上窍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

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发腠理表证无汗——宣表发散法清阳(主要指卫气)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

浊阴(指精血津液)之气趋向五脏储藏而濡养之。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清阳实四支手足厥逆——温阳法四支为诸阳之本,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支,而混浊者归于六府。

七气的含义:(P38)味归形,形归气(人体的真元之气);气(药食之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人体的真元之气),气(人体的真元之气)伤于味。

张介宾:“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提示:(1)论述了药食的生化过程,体现“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

(2)体现精气转化的关系,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3)药食太过可以致病。

(P39)壮火之气(正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消蚀)气,气食(同“饲”)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P38)本义:少火药食气味之温和者,如人参、黄芪壮火药食气味之纯阳者,如附子、肉桂引申:少火—生理之火温和的阳气壮火—病理之火亢盛的阳气以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相互制约关系。

阴邪偏胜,则伤阳气;反之,阳邪偏胜,则伤阴气。

六淫致病,阴阳病证不同: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P40)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P41)1、阳胜病机:身热—阳胜则热腠理闭—阳胜则表实喘粗为之俯仰—热郁胸中,肺气不利汗不出而热—腠理闭则汗不出,汗不出则热不去齿干—热邪伤阴,齿失濡润烦闷—热郁于里,不得泄越预后:腹满——死(高注:“土气内绝。

”)热滞阳明,腑气不通=〉耗伤阴液=〉胃失濡润,不能腐谷,化源竭绝,预后凶险。

2、阴胜四肢厥冷+ 身寒战栗=〉阴寒内盛,脏腑肢体失温(汗出——阴胜则阳虚,卫外不固,腠理开泄)预后:腹满——死(表示愈后有危险)阴寒之气内盛=〉中阳虚衰,釜底无薪=〉化源竭绝=〉预后凶险3、“能(耐,耐受)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病之形能TAI 也,疾病产生的症状和体征)机理:1)热与热,寒与寒相助,使病情加重,对相同的环境不耐受。

2)寒与热相对抗,对抗因素可使人感觉舒适或减轻病情。

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P47注解)房中七种损害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

即遵照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精气充实,耳聪目明,身体轻巧强健;用是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阴阳二气不能调摄,会损耗精气,过早衰老。

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之关键。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人体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的虚实盛衰。

(阴阳的互根互用)临床上应用广泛(P49)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阴阳二纲为总纲)”第三单元藏气法时《素问•六节藏象论》背诵内容: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名词解释:藏象:藏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象”的外在反映,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文中的藏象概念不仅指实质脏器,更重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是以五脏为中心,并作了与体表与自然界的联系。

1、“仓廪之本”“封藏之本”“罢极之本”的含义,列出每一“本”所涉及的脏器。

2、“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的含义。

《素问•五藏别论》1、会阐述奇恒之腑所包含的脏器及其基本功能2、掌握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上的差别3、名词解释: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经脉别论》1、学会阐述食物消化的整个流程,掌握水谷精气流经各个脏腑的次序。

重点名词:毛脉合精浊气归心权衡2、理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含义。

3、学会阐述水液代谢的整个流程,掌握水液流经各个脏腑的次序。

并背诵原文。

第三单元提纲《素问•六节藏象论》背诵内容:(解释文理医理)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1、“仓廪之本”“封藏之本”“罢极之本”的含义,列出每一“本”所涉及的脏器。

2、“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的含义。

《素问•五藏别论》1、会阐述奇恒之腑所包含的脏器及其基本功能2、掌握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上的差别3、名词解释: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经脉别论》1、学会阐述食物消化的整个流程,掌握水谷精气流经各个脏腑的次序。

重点名词:毛脉合精浊气归心权衡2、理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含义。

3、学会阐述水液代谢的整个流程,掌握水液流经各个脏腑的次序。

并背诵原文。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灵枢•本神》一、解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字面含义及医理医理概要:1、病人精神状态可影响针刺的疗效2、调节病人的神气可诱导针刺得气3、医生在针刺时须全神贯注细心观察4、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志变化,了解脏腑之虚实,从而确定治则治法重点名词:神。

二、神的产生基础和分类条件:天德+地气基础:阴精+阳精背诵原文: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重点名词:魂,属阳,主意识、知觉、谋虑之类抽象的精神活动;魄,人随先天精气产生的精神活动,属阴,因其依附于先天精气,生来具有,故为本能的运动及痛痒感觉等。

三、人的思维过程心------意------志------思--------虑--------智。

四、五神脏理论重点名词:五神脏其中,脾肾两脏病变皆可引起其它诸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一、营卫的生成、运行生成:营卫皆受气于谷,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运行:营卫二气昼夜运行五十度而于夜半大会于手太阴经。

二、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1、卫气至夜入阴则人寐(“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2、少壮昼精夜瞑/老人不夜瞑的机理营卫正常运行,是保障人体生物钟正常的基本条件。

如青年,肌肉满壮,营卫气道通畅,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故昼精夜瞑。

老人气血衰(肌肉枯),营卫气道涩而不畅,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卫气内伐。

提示:治疗失眠可从调和营卫、补益气血着手。

三、三焦的生成及其功能。

1、重点名词:漏泄。

注意漏泄“走”的是卫气,机理上讲,是卫气外泄。

2、掌握营卫与血的关系/汗(津液)与血的关系。

重点句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3、背诵并解释“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六单元百病始生《灵枢•百病始生》1、解释词句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2、所谓“三部之气”都是哪三部?3、背诵“阳络伤则……则后血。

”并解释其字面意思和临床意义。

4、积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素问•生气通天论》1、重点词句魄汗煎厥薄厥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阴之五宫,伤在五味2、重点问题阳气的生理阳气的病理伏邪发病的规律。

《素问•举痛论》1、词句解释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2、背诵“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