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邮票的历史

邮票的历史

邮票的历史自1840年世界首枚邮票在英国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发行了数十万种邮票。

根据发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来叙述。

自1840年到1889年的半个世纪内,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约1万种邮票。

这些邮票可称作世界早期邮票。

其图案共有1900余种,可归纳为头像、徽记、数字三大类?这其中以头像为主,超过1000种,所以邮票在以前又称为“人头”。

头像中又以欧洲国家的帝王头像最多。

世界首枚邮票就是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头像为图的。

这枚邮票黑色,面值1便士,故又称为“黑便士”。

这时,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等国的邮票也是国王头像为图。

这些头像还印在近百个殖民地的邮票上。

最早的殖民地邮票,是英属毛里求斯于1847年发行的,也是英女王头像,目前存世仅20余枚,是世界珍邮之一。

美洲都是共和国,多以民族领袖、总统、将军的头像为主图,如富兰克林、华盛顿、林肯、伊达尔戈、胡亚雷斯、圣马丁、玻利瓦尔等.再一类是神像,如法国的收获之神、希腊的信使之神、好望角的希望之神、利比里亚的自由之神等。

某些地方还采用守护神像。

著名的有瑞士的的“海尔威士”和英殖民地的“不列颠娜”。

另一种是徽记图案。

欧洲国家的徽记以鹰、狮、王冠、盾牌、十字、城堡为多。

美洲国家徽记既有对欧洲风格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如火山、山峰、帆船、“自由帽”等。

世界最昂贵的单枚邮票,是英属圭亚那1856年发行的品红1分票,就是以殖民地徽记帆船为主图的。

亚洲国家的徽记另有自己的特点,如朝鲜的阴阳、阿富汗的虎头、土耳其的星月、中国的龙。

所以从前我国又称邮票为“龙头”。

再一种是以面值的数字为主图的。

巴西的“牛眼”邮票和瑞士的苏黎士地区邮票,都以阿拉伯数字居于图框之中。

另一枚世界珍邮夏威夷“传教士”邮票主图是一个“2”字。

以上头像、徽记、数字三种图案,占这一时期全部邮票图案的95%以上。

数字是用来标明邮票的面值,说明邮票是邮资已付的凭证;而头像和徽记则作为权利的象征,用以说明这一凭证是政府机构所发行,从而坚强凭证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这在邮票问世不久的年代里有,是有必要的。

除了上述头像、徽记、数字三类图案以外,其他图案虽有,但极少,不到100种。

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巴塞尔的信鸽、西澳大利亚的天鹅、加拿大的海狸、奥兰治的桔树、萨摩亚的棕榈、新不伦瑞克的火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汽船、埃及的金字塔、巴拿马的地图、美国的历史名画。

还有若干国家发行了哥伦布、卡迪艾尔、科克三位探险家的邮票。

这些邮票数量,不多但富有生命力,是今天大量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先驱。

自189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5年间年,又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

但由于若干国家的统一和某些地区的变化,到1914年实际发行邮票的国家和地区仍为200多个。

25年间共发行了2·4万余种邮票。

这些邮票起着早期邮票向中期邮票过渡的作用,所以称作早中期邮票。

这一时期的邮票,根据发行当局的性质,可分为独立国家邮票、殖民地邮票和殖民国家在半殖民地擅自使用的“客邮”三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已把世界殖民地瓜分完毕,并进入再分割阶段。

反映在邮政和邮票发行上,各列强在殖民地逐渐停止使用宗主国家的邮票,而健全了各殖民地邮政。

设立邮局,为殖民地特印邮票,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七世头像先印在60余个殖民地的邮票上。

葡萄牙也有15个殖民地的邮票印有葡王头像。

法国近30个殖民地的邮票主图一律为“和平女神”、“贸易之神”像,还明确印有“殖民地邮政”字样。

德国也采用统一图样印制殖民地邮票,主图都是德皇游艇。

而美国则采用在本国邮票上加盖殖民地地名的办法。

殖民地国在半殖民地则是强行设立“海外邮局”,发行“客邮”,使这些地方出现两个邮政系统,使用两种邮票。

“海外邮局”早期使用的邮票多系殖民国家本土的邮票。

而这时期大量发行“客邮”,多为在本土邮票上加盖半殖民地地名的邮票。

先后有俄、奥、意、德、英、法、罗、日、美、波10个国家,在土耳其、摩洛哥、埃及、中国、朝鲜等半殖民地国发行了“客邮”。

“海外邮局”已成了历史的陈迹,殖民地邮政也寥寥无几。

这一时期发行的纪念邮票仅有160余套,数量虽不多,却有极强的生命力,使邮票有了新的内容。

世界首枚纪念邮票是秘鲁为铁路通车20周年发行的,主图为火车和徽记,四周边框是车站站名和面值。

这枚邮票虽于1871年即已问世,然而在此后20年内,相继发行的只有两套。

一套是1887年英国女王即位50周年纪念。

一套是1888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建立100 周年纪念。

直到19世纪最后10年,11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分别发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 周年纪念票,7个葡萄牙殖民地用统一图案发行达·伽马发现新航路400周年纪念票。

纪念邮票作为一个新的票种,至此方得到承认,并日益增多。

其中1892年美国纪念哥伦布的一套,多达16枚,面值自1美分至5美元,图案都是采自珍藏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博物馆中的名画,记录了哥伦布一生的主要业绩。

这是世界第一套典型的名画邮票,也是纪念邮票中极珍贵的一套。

其他有特殊意义并较珍罕的有:1896年希腊发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一套,多达16枚,面值自1美分至5美元,图案都是采自珍藏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博物馆中的名画,记录了哥伦布一生的主要业绩。

这是世界第一套典型的名画邮票,也是纪念邮票中极珍贵的一套。

其他有特殊意义并较珍罕的有:1896年希腊发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这是最早的体育邮票;1905年西班牙发行的塞万提斯名著《堂·吉可德》出版300周年纪念票,这是最早的以文学艺术家为主题的邮票。

纪念邮票直接记载了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因而它的诞生赋予邮票以新的功能。

这样,邮票不仅是邮资已付的凭证,还成为历史进程的记录?殖民地国发行了“客邮”。

1915年至1944年,有近30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约5万8千种。

两次大战期间政治上的动荡,导致邮票发行的混乱。

大战一爆发,有的国家就增发军用邮票。

各交战国所占领地区发行占领区邮票。

如德、奥、意、英、比、罗、保、波、芬?塞尔维亚、日本等国。

其中德、意、日的数量最多,使用区域最广。

这些邮票的使用期不长,并多为加盖邮票。

战争使一些帝国或王国瓦解。

新政权一开始来不及印制邮票,就发行代用邮票,在旧政权邮票上加盖新政权名称或标记。

有奥、捷、匈、波、苏俄、乌克兰?亚美尼亚、外高加索等共和政权。

战时或战后,某些地区,或有争执,或是割据状态,因而发行地区邮票,如萨尔、阜姆、但泽、中立陶宛等地。

这些邮票最初几套常是加盖的。

根据一次大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有争议的地区应民族自决。

为此,有7个地区印选举邮票,免费供居民在表达归属愿望的信函贴用。

随着国际联盟、国际劳工局等国际组织的成立,还出现了各自在瑞士邮票上加盖组织名称的公事邮票。

战争引起的财政困难和通货膨胀,在邮票发行上也有所反映。

一是加盖改值邮票和高面值邮票的大量发行。

早期的加盖改值,多半是高面值改为低面值,这一时期大多数为低面值改为高面值。

其中改值面额最高的是1923年德国将1亿马克票改为100亿马克票。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还印制了大量的高面值邮票,特别是一些战败国,其中最高的也是1923 年由德国发行的,面值达500亿马克(注)。

二是战争附加邮票、邮政捐税邮票和附捐邮票的大量发行。

尤其是附捐邮票,一次大战前只有十几个国家发行,到这一时期猛增到9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邮票还常常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如希腊首套邮政捐税邮票的票名称为《战争的悲剧》。

上述邮票记录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但是战争又是新生事物的催生婆,使邮发行出现了新的发展。

首先是航空邮票的诞生。

意大利于1917年发行了世界第一枚航空邮票,是在特快邮票上加盖的。

航空邮票的出现,使得邮票票种增加到40余种,此后,邮票票种又逐渐减少, 日益简化。

其次,一次大战后,俄国和匈牙利建立苏维埃邮政,发行邮票,1928到1930年间, 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先后成立了赤色邮政和苏维埃邮政,并发行邮票。

再次,是邮品的扩大和精美,由于集邮已发展成一项群众性活动,所以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法国、摩纳哥、波兰、乌拉圭等国为邮展的举办;意大利、法国为集邮会议的召开;日本、比利时、丹麦、芬兰、葡萄牙、巴拉圭、巴西等国为邮票诞生若干周年都发行了纪念邮票。

1940年墨西哥等国为邮票诞生百年所发行的邮票有的以黑便士原样为主图,以典型的票中票出现。

原来为便于出售和使用的卷筒邮票、小本票,这是也成为集邮者的藏品;原来仅有自然实寄首日封,这时增加了特印的首日封。

小版张、小型张、小全张的出现,更是说明邮政当局已在考虑如何满足集邮者的需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印量,从而增加邮政收入。

加上这一时期,轮转印刷机和影写版印刷术开始应用到邮票印制上,邮票的印制日趋完美。

这时邮票已不仅是邮资已付的凭证和历史进程的记录,而是一种小型的艺术品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发行的邮票,称作近期邮票。

目前,邮票种数已近40万。

每年还以7000到9000种之数递增。

数量庞大的近期邮票与早中期邮票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向。

一、邮政体系的非殖民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卢森堡、奥地利恢复发行邮票;法国、意大利改用新的邮票铭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建立了新的邮政体系。

1949年起,德国境内使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萨尔(萨尔于1959年停止发行邮票)4种邮票。

在亚洲,日本邮票自1946年将铭记改为“日本邮便”。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发行以“中国人民邮政”为铭记的邮票。

因此,殖民地邮票从原来占世界发行总数的50%,下降到20%弱。

而且,当代的殖民地邮票几乎都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岛屿所发行的。

二、邮票的商品化。

由于集邮已成为群众性的爱好,邮票买卖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发行远远超过通信需求量的邮票,来增加财政收入。

因而邮票的商品化已经成为近期邮票的特征之一。

邮票的商品化,除了增加印量和种数以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非纸质邮票和异形邮票的出现。

非纸质邮票,以50年代的匈牙利铝箔邮票和波兰的丝绸邮票为最早,继而有钢箔、银箔、金箔、塑料、木质邮票的出现?不丹王国还印刷了立体邮票和唱片邮票。

异形邮票,主要是60年代以来,塞拉利昂和汤加发行的。

由于这些邮票使用不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为邮资已付凭证的功能,因而并不被集邮界所重视,只是当作趣味品收集。

二是岛屿邮票的大量出现。

50年代以来,有些岛屿开始发行邮票,有些恢复发行邮票。

这些岛屿人口稀少,个别岛屿甚至无定居居民。

但邮票发行量并不小,绝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