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和生理功能相联系的学科,实验室实习是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标本、雕塑牙齿、髓腔磨片等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密细心的工作方法,为临床工作打好基本技能基础。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36学时。
四实验指导书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张跃蓉,2007年。
Ⅱ正文
实验一牙体测量和牙体形态雕刻方法的练习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各类离体牙外形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掌握各类牙的解剖特点,学会牙的测量方法和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教学要求
(一)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掌握离体牙的测量方法。
(三)测量各类离体牙。
三教学内容
(一)学会游标卡尺的使用。
(二)测量各类离体牙,掌握牙体解剖特点。
(三)记录测量数据,并作统计学处理,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雕刻上颌中切牙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握刀方法和雕刻要领。
(二)掌握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外形。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上颌中切牙的解剖特征。
(二)雕刻刀的使用以及上颌中切牙的雕刻要领。
(三)雕刻上颌中切牙。
实验三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一教学目的
掌握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
二教学要求
雕刻下颌第一磨牙,熟悉雕刻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下颌第一磨牙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
(二)雕刻下颌第一磨牙。
实验四髓腔形态和颌骨形态的观察
一教学目的
(一)髓腔的观察,掌握形态特征及牙体外形和髓室根管的关系。
(二)颌骨的观察,掌握上颌骨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髓腔的形态特征及牙体外形和髓室根管的关系。
(二)掌握上颌骨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髓腔形态特征。
(二)观察牙体外形与髓室、根管的关系。
(三)观察颌骨结构及重要的骨性标志。
(四)课后提问。
实验五颅顶枕区颞区
一教学目的
(一)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颅顶区的境界及层次。
(二)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颞区的界限和层次。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颅顶区的境界及层次、内容。
(二)掌握颞区的界限和层次、内容。
(三)掌握临床头皮的概念。
(四)学会对尸体标本动、静脉,神经等结构的鉴别。
三教学内容
(一)解剖眶上血管及神经,额血管及神经。
(二)解剖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
(三)观察颞肌形态、起止点。
实验六腮腺咬肌区面前区
一教学目的
(一)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腮腺的吡邻关系,解剖层次,内容,腮腺导管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二)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腮腺的关系。
(三)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特征,位置,分布,了解其附着部位及临床意义。
(四)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面神经的走行分布,与腮腺的关系。
(三)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特征,位置,分布,了解其附着部位及临床意义。
(四) 掌握眶下孔及颏孔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面神经的五大分支走形,分布,与腮腺的关系。
(二)观察腮腺的位置和比邻关系。
(三)观察面神经主干的形态和位置。
(四)观察面部表情肌的位置,分布特点。
(五)解剖面动脉,面前静脉,眶下动脉,颏动脉的走行和分布。
(六)观察颊脂垫的位置形态。
实验七颞下颌关节和面侧深区
一教学目的
(一)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二)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翼静脉丛,颌内动脉,下颌神经的走行,分布,临床意义。
(三)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及功能。
(四)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二)掌握翼静脉丛,颌内动脉,下颌神经的走行,分布,临床意义。
(三)掌握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及功能。
(四)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解剖颞下颌关节内的颞下颌韧带,关节盘和关节腔的关系,观察关节盘的四个分区。
(二)解剖翼丛,颌内动脉的三段及每段的主要分支。
(三)解剖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及分布。
(四)观察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及肌纤维走向。
实验八颌下区舌下区和腭
一教学目的
(一)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颌下区的境界,内容及交通。
(二)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舌下区的境界,内容及交通。
(三)尸体标本的解剖,掌握腭咽部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颌下区的境界,内容及交通。
(二)掌握舌下区的境界,内容及交通。
(三)掌握腭咽部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解剖颌下区,观察颌下三角的内容。
(二)解剖舌下区,注意观察舌神经,舌下神经与颌下腺导管的关系。
(三)解剖腭部结构。
(四)观察切牙孔和腭大孔的位置及通过的神经血管。
实验九咀嚼效率的测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个体咀嚼效率的测定,了解其咀嚼功能的强弱。
要求将所测结果,准确计算其咀嚼效率,并分析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咀嚼食物法测定咀嚼效率
(二)掌握咀嚼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一)口腔健康状况检查
(二)咀嚼效率测定实验(5g花生仁,咀嚼20秒)。
(三)分析影响咀嚼功能的因素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口腔系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
重点内容以学生操作为主。
2.教学点:在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室教学,承担教师由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委派。
3.辅导形式:课堂指导、答疑、讨论、复习等结合。
四考核办法:实验考试占总评成绩的20%;实验课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实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