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1 、孝的六种境界儒家谈孝顺,可谓名正言顺。

子•人世间》特别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律: 是命,是义。

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在天地之间是无可逃避的。

这叫做大戒律。

”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儒家的信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

很多人以为,道家平常不太谈孝顺吧,因为孝顺显然是一种社会规范,而道家是潇洒的,会逍遥自在的化解各种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

但事实上,庄子不但谈孝道,而且比儒家更进了止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而忘亲难。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庄子•天运》)用恭敬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次,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难。

第一,用恭敬来孝顺,就是合乎礼仪的要求,包括早上晚上向父母请安,出门向父母报告去什么地方,省得父母操心;出于恭敬之心向父母嘘寒问暖;即使看到父母将会犯错,也要温和委婉的劝阻,如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庄子把孝顺分成六个层第二,用爱心来孝顺。

这已经不容易了,像孔子说的,子女对父母孝顺,脸色保持和悦是最难的。

朱熹的注解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

”只有心里有深刻的爱心,才会好颜好色来面对父母。

第三,行孝要能够忘记双亲。

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在家里上网、看影片,看到父母来了,就赶快停下来,为什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跟谁连络,在看什么节目,玩什么游戏,这就代表你跟父母亲划清界限了。

做父母的都知道,通常孩子进了高中,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了,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秘密。

庄子认为这样不好,个真心孝顺的人应该把父母亲当成朋友,经常跟他们沟通、聊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怡然自得,父母也会觉得跟小孩没什么代沟,生活得非常愉快。

第四层孝顺是要让父母亲忘记我是子女。

譬如有时候父母谈话的时候,子女一出现,父母就不说了,因为谈的是社会国家大事,或者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希望让小孩子听到,小孩子听多了,有时反而制造各种困扰。

庄子认为这样也不好,应该让子女成为父母亲最有默契的朋友,彼此可以无话不谈,而父母接受我的孝顺,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

第五层孝顺,我要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

也即我行孝时,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了。

譬如“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两人赶驴进城,别人说这驴没人骑太可惜了,于是儿子骑了。

路边的人说,儿子不孝顺,应该让父亲骑;但父亲骑了,旁边的人又说,父亲不慈爱,怎么不让儿子骑。

等到两个人一起骑驴,别人看到又说,这俩人是在虐待动物啊,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所以真正的孝顺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都开心快乐最重要。

六层是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 这回事。

忘记不是抹杀或忽略,而是我做了但不放在心上,做我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对我不构成压力,可以做得很自然。

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切都很愉快自在。

最咼的孝顺也是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地认为原本就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可知儒家的孝顺顶多可以谈到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庄子却可以一路向上谈到六个层次。

从以恭敬爱心孝顺到忘记父母,再到让父母亲忘了我是子女,最后到让天下人忘记我在孝顺。

也就是从开始有心孝顺,到后来无心也孝顺,再孝顺到根本不觉得有心无心,切都很自然。

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咼的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

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

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

在儒家来说,需要从真诚出发,进行德行的修养,而道家比较强调智慧的觉悟。

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些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要回归于道;如果承认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凡是出于天性的终究要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不忘也不行啊。

最好能够像鱼一样,在江湖里面忘了谁是谁,这是一种道家理解的孝道最高的境界。

2、算命不如修养庄子对于“怪、力、乱、神”一向没有什么忌讳,却有自己的独特的批判眼光。

他那个时代流行以龟为灵验的算命工具,庄子就编了一则“神龟托梦”的寓言,说明“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

他说宋国的国君宋元君有一天晚上睡觉,半夜里梦见有人披头散发,站在卧室门边向他求救:我来自个名为宰路的深渊,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你们的渔夫余且捉住了我。

”元君醒来之后,叫人占卜此梦,说:“这是一只神鬼啊。

”元君问:“那咱们这里有叫余且的渔夫吗?”旁边的人说:“确有此人。

”元君说:“命令余且来见我。

第二天,余且上朝。

元君问他:“你是不是捕到了什么东西?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鬼,直径有五尺长。

”元君说:“那把你的龟献上来。

”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就又叫人来占卜,者说:“杀这只白龟用来占卜,吉利。

”于是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次都没有失误。

这个故事传出之后,孔子说话了。

庄子写文章多用“寓言”,其次用“重言”,借重古人的话,孔子经常出现,当然并不是真的孔子,而是庄子的杜撰。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

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庄子•外物》)孔子说:“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都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

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

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说明什么?人算不如天算。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有最高的智巧,但是一万个人来图谋你,你还是逃不开。

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合起来,诸葛亮恐怕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联手对付你,你这只神龟再神妙也没有办法。

接着,孔子讲了一个比喻:“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鹈鹕是种擅于捕鱼的鸟,它出现的时候,河面上会有倒影,鱼一看,就知道鸟来抓它了,拼命往下潜逃;但是能被鹈鹕捕捉的鱼顶多几十条,被渔网捞起来的鱼却成千上百。

说明什么?鱼的智巧能分辨鹈鹕带来的危险,却不知道真正使它无所逃避的是更可怕的鱼网。

在道家思想里,“网”这个字很有意思。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宽松的孔,但它不会有任何闪失,任何人犯错都会被逮到,只是时机问题而已。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要强调,人活在世界上,你再怎么聪明智巧,都不要仗势自己的聪明来图谋很多事情;如果别人联合起来对付你,你双拳难抵四手,更不要说人多势众了。

就像很多人给别人算命算得很准,但他算不到自己的命;这只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但它避不开渔网;它的壳可以占卜准确,但它避不开自己被杀的命运。

为什么呢?算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变数也很多,如果人生所有的事都用算命可以算准,还用奋斗干什么?算你好命能上大学,你不用功可以上吗?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比较平安的未来,不要依靠一些神妙的方法,要依靠的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处事,安分守己。

包括算命这种事情,也不可多算,命愈算愈薄,算了半天,到最后不准,你还要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没有那种福份,何必呢?算命不如修身。

《易经》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各种复杂的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和爻写下占验,说明其吉凶悔吝。

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归结其原理却是强调修德的重要。

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

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成语。

修养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而六爻“非吉则利”。

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3、材与不材之间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的,选择时所参考的优先级就形成了一套价值观。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自然接受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呢?庄子提出了质疑,他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世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庄子在山中行走时,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树旁休息,却不加砍伐。

庄子问他什么缘故,伐木的人说:“这棵树没有任何用处。

”庄子对弟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

”庄子行人从山里出来后,借助在朋友家中。

朋友很高兴,命令僮仆去杀鹅来款待客人。

僮仆请示说: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

”第二天,弟子请教庄子说:“昨天山中的树木,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

老师打算如何自处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在这段故事中,山木与鹅的对比非常生动山中那棵大树,虽然长得枝繁叶茂,却因为不成材,“无用”,反倒避免了被人砍伐的命运。

所谓“无用”恐怕是说这棵树长得弯弯曲曲,或者木材本身不适合做家具,在伐木者看来没什么用处。

两只鹅,会叫的显然有用,不会叫的无用。

我们小时候住乡下都知道,鹅是可以看家护院的,家里来了生人,鹅会叫,有时候还会扑上去咬人,凶得很。

所以,在选择哪只鹅做菜的时候,会叫的饿被留了下来,不会叫的“无用” 的鹅被杀了。

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有的是没有用(不材)可以活得久,有的是没有用就被杀,那老师应该如何自处呢?这真是个好问题。

通常第一种“不材”的情况容易理解。

所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越直的树木越先被砍掉。

为什么?可以做栋梁之才。

水很甜美的井先被喝光,人们把这口井喝光之后,再去找那些比较平常的水井。

人间社会也是一样,个人如果有用,是个人才,恐怕就“能者多劳”,大家都要来麻烦你了,到时候你就很辛苦了。

现在有个词叫“过劳死”,过度劳累最后结束生命,非常可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