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4《白杨礼赞》解读1.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

丫〔yā〕枝倔〔jué〕强〔jiàng〕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潜〔qián〕滋暗长〔zhǎng〕〔2〕写准字形〔加点字〕。

倦怠开垦主宰婆娑虬枝宛然秀颀鄙视坦荡如砥恹恹欲睡〔4〕搞懂词义。

①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②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③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④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⑤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⑦秀颀:美而高。

颀,修长。

⑧虬枝:盘曲的树枝。

⑨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2.语言品味。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

〝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

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

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3〕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

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白杨礼赞»使用的象征手法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们将——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从«白杨礼赞»看〝象征〞«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

字里行间充溢着激情,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表现〞着一种人,〝表现〞着一种精神。

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情感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所〝表现〞的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北方农民;〝傲然挺立〞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靠紧团结〞象征抗日军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最后,作者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北方农民,同时也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革命精神。

这里,〝白杨树〞是〝形〞,其所折射的品格和精神是〝神〞。

作者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便直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就是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也就是〝借此言彼〞。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

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关键是要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才能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

像«白杨礼赞»,本来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是毫无关系的,但由于作者把握住了白杨树的特征,找到了它与被象征物的相似点——白杨树同北方农民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再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而照亮别人。

这个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可以看做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好多同学在应用中把象征、拟人、比喻三者混为一谈,下面说说它们的区别。

象征虽然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但它与拟人、比喻是不同的。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篇章而言,而〝比喻〞、〝拟人〞那么是修辞的方法,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句子中。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喻体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

如«白杨礼赞»中的〝喻体〞是具体的〝白杨树〞,而本体那么是抽象的〝品格〞、〝精神〞。

而〝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都是具体的事物。

如〝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喻体、本体分别为〝彩桥〞、〝彩虹〞,都是具体的事物。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的意义;而拟人那么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

例如:〝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只反映雨滴在雨伞上溅起的状态,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精神。

语文视野:象征1.〝象〞、〝意象〞和〝象征〞:〝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第二十一章〕;«易传·系辞传»〝用‘象’这个范畴来概括整部«易经»〞,并提出〝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等观点;魏晋时期的王弼提出〝得意忘象〞的命题;到了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揭示了〝意境〞这一范畴。

简而言之,〝象〞就是外在的物的形象;〝意〞就是人的情感、思想等。

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是语言并不是完美的〝工具〞,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想法。

比如我们见到奔腾的江水,一时间可能涌现出很多思绪,语言只能表达一部分感受。

这时就需要〝象〞来帮助我们表情达意。

语言不能表现或表现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而且可以表现得清楚,表现得充分。

而〝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其道理也是一样。

2.中国古诗文中常见意象〔1〕月——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

〔3〕流水、落花——人生的无常。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5〕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兰:优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坚贞高洁。

〔6〕柳——以折柳表惜别。

此外,还有诸如鸿雁、莲、杜鹃、梧桐等等。

我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文时,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意象。

考点精析: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考点解读: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答题技巧:一般来讲,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象征体是非常明显、突出的。

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的是象征体所象征的对象。

首先,它应该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其次,它应该和象征体有相似之处或某种联系。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总结两种分析方法:1.相似点分析法:找到被象征体和象征体之间的相似点,进一步分析理解象征意义。

2.思想、情感、概念分析法:分析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阐述的某个概念,找到它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象征意义。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本文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②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例题:泥泞迟子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