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长
江
东 海
东
晋
郁
夷
水
洲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说汉话 尊儒崇经
二、经济: 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 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 2.江南农业的开发
▪ (1)原因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 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强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粮食缺乏
易受北方民族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利于控制中原 征服南齐
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
域控制,实现南北统一愿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完整的农书。
(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 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 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改革措施
汉化政策
方面 措施
影响
经济
均田制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新的租调制 增加政府收入,巩固政权
政治
整顿吏治: 官吏俸禄制 三长制
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经济 文化中心
穿汉服、改汉姓、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定门第、说汉话、 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全盘吸收汉文化
1、经济:推行均田制
前提:因战争和人口迁徙,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受桑内露田男容田则子:二为十十世农五亩业民岁,田:以,…(上…不1)男,须身1子受5还死和露岁官或妇田以年;女四上满十的七亩十,岁露桑,田田须:二不无无还可十所主露继有荒亩承田权地;买;于卖妇,官人,
——《洛阳伽蓝记》
洛阳又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穿汉服
改汉姓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 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 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 民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谢灵运
▪ (2)规律
▪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 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 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 出。
▪ (3)启示
▪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 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 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 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根本原因)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启示:
⑴顺应时代潮流; ⑵讲究灵活的策略; ⑶坚定不移的意志; ⑷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 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 30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学者认为造 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 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 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 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
心的南移。
▪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 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 北方。
▪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 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 粮区。
▪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 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3)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基础。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领域
数学 农学
代表人 物
刘徽 祖冲之
贾思勰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 三国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
方法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 比西方早近 点后第七位数字 一千年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完 整农书
地
裴秀 西晋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图的
理
原则
学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综合性著作
南朝
特点: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 局部统一、民族交流密切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
西凉
北燕 龙城
河
朝阳
洒泉 张掖西北张 掖
北凉 姑臧
蓟
夏
后燕 北京 定州 中山 渤海
前凉 后凉
南凉乐 都 西 秦
统万城 乌审旗南
前赵
后赵 前燕
襄国
邢台
南燕
临漳西南 广固
苑川 前秦 水
青州西北
兰州东 后秦
雍 丘杞县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5.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乡村出现“草市”
“罢五铢钱, 使百姓以谷帛为 市。”
——曹丕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 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等兴盛; 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 (一).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20—589) 北朝
北 方
东魏
汉蜀
南 方
吴
东魏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