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质量分析一、命题指导思想今年六年级毕业试卷命题主要体现“重教材,重基础,重能力,重发展”的思想,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1、原则性和导向性。
命题根据课标,依托教材,立足学情,着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旨在了解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及教师的教学状态。
考试旨在发挥考试命题对教与学的正确导向功能。
通过考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2、基础性和全面性。
根据《课标》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命题从四方面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题型。
试卷没有难题、偏题、怪题,难易适中。
全面性主要是指体现学生语文学习三维目标(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达成,在题型和试题的广度、深度作全面考虑。
命题着眼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整合性和多元性。
命题形式强调整合性和灵活性。
命题加强整合,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命题在整合的基础上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着重考查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解题的多元性。
同时兼顾命题的开放性与评价的统一性相结合。
4、工具性和人文性。
命题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能力与习惯培养相结合。
在毕业考试中,会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积累的检测,特别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注重语文和生活相结合的知识考查。
另外,命题内容做到无科学性错误,表述准确。
二、试卷结构与命题思路试卷结构:听力训练(10%),阅读感悟(30%),积累运用(20%),习作表达(40%)。
从试卷结构看,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从命题内容看,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命题思路:1.坚持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2.立足教学常态,服务教学改革;3.体现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力;4.反映学生生活,体现命题时效。
三、命题意图与内容分析命题以现行语文教材知识点和训练重点为测试的依据,以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为命题背景。
同时延伸到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相当的课外阅读。
1、听力。
听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考查学生文意把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命题选择了一个短小的却含有深刻道理的故事,让学生听两遍就要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核心价值以及听的过程中领悟了什么等。
2、阅读感悟。
这次选文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叙事性作品(严格讲文体是小小说)。
阅读试题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阅读感悟能力等,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广度主要体现在题型和考查的范围上,有保底分试题。
题型有“音节的选择(包括声调、前后鼻音、读音和多音字的选择)、关联词语的运用、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和词语意思、标点符号的用法、概括主要段落的大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和回答问题”。
深度主要体现在对文意的把握,内容的理解,中心的把捏上。
考查内容有“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以及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形成合理的解释,初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等等。
效度主要体现在考查师生“有效性的教与学”,是通过考试结果测查书面考查内容的达标程度,也就是为了了解日常教学的状况和存在问题,以此来调整和改进日常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度。
同时,试题中也设计了拉梯度的题型,全面考查学生个性表达、多元解读和深层阅读的能力。
3、积累运用。
这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积累运用的能力,考点和内容都源于教材(内容包括字词句、古诗词、名人名言的积累、特殊标点用法、修辞、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围绕口语交际中的热点话题设计标语等,范围从课文到单元练习中的训练点)。
4、习作表达。
本次毕业考试,“习作表达”采用了半命题的形式:的星期天,根据习作要求提示写一篇记叙文。
题路宽泛,素材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但本次习作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到选材恰当,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字数450个左右。
也就是在学生习作的“中心、内容、语言、情感”作了明确的要求,以此昭示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训练要求。
四、基本情况分析㈠主要成绩:从统计的数据可见,考生成绩整体情况良好:全区优秀率达到44.1%,低分率0.7%(中间大部分学生是学智障碍)。
区平均分为82分,及格率为99. 3%。
1、全区学生“听力和积累运用”测试基本过关。
从两类数据可见,得分率为84.1%和85.2%以上,有的学校达90以上%。
2、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概括、表达能力,阅读感悟为77%。
体现在:①整体感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②把握文意和文章核心价值的能力;③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习作情况良好,得分率为83.7%,和去年比有进步。
大部分同学属于二类作文(指评分标准中的二类作文)。
大多数学生选材恰当,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能通过自己生活中积累的习作素材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㈡存在问题:从试卷每一部分的得分率来看:听力84.1%、阅读感悟77%、积累运用85.2%、习作表达83.7%。
问题最大的是“阅读感悟”,得分率偏低了些。
学生阅读上的问题主要是: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关键词句含义、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和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等,这是阅读上的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答题中,语言的表达也不够简洁扼要。
学生作文二类文居多,优秀作文偏少。
具体体现在:1、训练轻能力培养,轻方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习惯、巧妙的学习方法和扎实的基础都是能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试卷上反映出一些学生考试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⑴习惯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①如:“听力测试”时,少数学生没有边听边速记的习惯,不懂得在第一遍听的基础上再校对和完善答题内容,一锤定音,只会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打折扣,“从故事中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全面分析、概括、提炼。
再如:学生答题不细致审题,有的漏题,有的答题不符合题目要求。
②如:划去不恰当的音节,学生答题中划出了正确的音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和带点字的意思,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读文理解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规定自然段之间的大意,学生答题时语言不简洁,不完整,还欠通顺;阅读中的“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也忽视了题目要求中的“联系上下文”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练习中答题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③再如:“习作表达”中学生的行文习惯培养也不够重视。
好多学生书写马虎,字迹模糊,标点随意,甚至没有标点,卷面不整洁,写字不公正,错别字很多。
还有学生把字写到密封线和格子外面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
⑵学习方法的训练度不够。
学习要有方法,才能得好成绩。
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训练要关注过程,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考试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概括段意或主要内容,就要教给方法。
怎么抓要点概括,怎么概括才正确完整、通顺简洁,都要以典型案例给予方法指导和扎实训练;回答问题也有方法,引导学生答题时先仔细审题读题,再联系上下文抓好几个要点或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表述。
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题,学生只会按自己的原有经验解释词语意思,没有联系上下文阅读解释。
这里的关键词是“联系上下文”,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其实读一读上下文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②如:听力中的第⑵小题:“听了这个故事,你从艾森豪威尔总统身上学到了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平时就要关注训练过程,就要引导学生形成抓要点回答问题,而不是笼笼统统地表述。
③再如:阅读第8题中的两个填空题和阅读第9题中的三个问答题,这样的题型平时都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要抓几个点来回答,而不是笼而统之答一个要点。
⑶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
其实很多试题叙述中,有明示或暗示的关键词,学生答题时能抓住这些关键词也能帮助得分。
如“阅读第9题中的前两个问答题:⑴读第⑷自然段,简要说说“我”躲的原因有哪些?⑵读短文的第⑻和⑿自然段,说说“我”两次掉眼泪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试题中的“躲、哪些、两次掉眼泪、原因等”都是关键词,有暗示作用,训练中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关键词进行思考。
这就是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2、复习重训练数量,轻命题能力培养。
⑴训练次数频繁,内容重复。
分析试卷也是近似对答案性质,没有抓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⑵教师命题能力薄弱。
依赖于现成的试题集,老师很少自己命题,很少研究当前命题的内容形式、考点依据、思路方向和价值导向。
因为现成的试题集眼花缭乱,造成老师不钻研命题与教材后练习的编制意图,久而久之缺失了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弱了,考前训练的重难点就把握不住了,大多是重复训练和低效复习。
3、教材没有用足,训练点挖掘不够。
⑴复习时间长,有晾教材现象。
有的老师早就把书教完,搁在旁边,腾出两个月时间复习,课文只是像梳头一样教过就算,而不去研究教材的训练点和考点,其实考点都源于教材,内容大多出于教材。
⑵没有用足教材,有些教学内容重视度不够。
还有的老师只重视教材上课文的教学,认为单元练习上或课文外的内容考不到或考得较少,就没有重视,没有用足。
(如:作家卡片、语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内容,本次试题中编制的“设计宣传语”一题,就是源自“口语交际中”的“聊聊热点话题”;“积累运用”中,还编制了学生对名家名人名言的选择题等,这就要求教师用足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
)⑶有淡化教材范例现象。
没有重视教材范例作用,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
其实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范例,特别是教材后面编制的练习题的都是考题编制的借鉴和考点的依据。
如:六年级上下册教材后面有关于“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读懂句子含义、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类的题型共出现了31次;理解题目的含义、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初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题型等也反复出现在教材后面的习题中。
⑷答题有死记硬背现象。
如:“魁北克山谷的雪松启迪我们”和“王冕笔下的墨梅告诉我们”等题,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不能死搬教材,所以平时训练要提醒学生(这里说明一点,为什么评分标准不让步,就是要老师平时关注这些答题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
⑸学生多元解读能力不强。
另外,平时学生个性阅读、多元解读的题型训练少,回答问题就事论事,思维狭隘,联系生活实际谈观点和看法较少。
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多元解读的能力。
如:本次阅读第8题中的第⑴题填空题:“浪声震耳欲聋,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贴在一起。
”此时,“我”心里在想:。
”此题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多元解读(只要答出一点就得全分)。
⑹语言表述欠生动,不简洁。
试卷中,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完整,简洁,通顺,生动,错别字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