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立意——千古文章意最高精编版

好立意——千古文章意最高精编版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 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的驰骋而获 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 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 2009 年高考湖南卷 作文题“踮起脚尖”既是角度 小的文题,又是一个很实在具 体的题目。“踮起脚尖”是一 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有很 强的指向性。也许踮脚的人是 想看得更高、更远,或者是想 够到更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在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其具 体的意义。但写作时应该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引申出更 抽象的内涵来。如“踮起脚尖”表现出一种对现状不满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 “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1)首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 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 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 中。
如2010江苏卷“绿色生活”是一个充满形象感的词, 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说法的简单诠释,写作时应张开想 象的翅膀,以具体的形象的小事物引领深入地思考。
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 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 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 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 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五)借象传意法 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 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 地直接说出。这种方法在写作动机上,是作者从客观事 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生了某种情感,从而形 诸文字。它往往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联
的抗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一种对成功与卓越的追 求……总之,“踮起脚尖”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 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是把具 体的动作与抽象的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 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如2010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与你为邻”就允许这个“邻居”可 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由于题目又给出了“无形”的
享其成”派,只顾享受,不去尽自己的职责,如果长期依 赖人工饲养,一旦没有了鱼,就只能饿死。而捉老鼠的猫 是“自食其力”派,只有自己有真本领,才不怕变化。运 用象征手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 倾向等寓于象征体的具体描写中。同时,要找出事物之间 的相似点、接近处,展开对形象的深层次联想,对所状写 的事物进行创造性想象。最后,要选好象征物,充分显示 象征物的本质审美属性,处理好点睛之笔。这样,就可以 构成一种诗的意境,使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
纵观近几年高考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 几个问题:
1.泛泛而谈,也就是作文立意不够深刻,立意时不能 由表及里、由果推因、由现象到本质。
2.人云亦云,也就是立意不新,老生常谈,立意雷同。 3.文意散漫,也就是主旨不聚,中心摇摆不定。 4.格调低沉,也就是中心不正,情调低俗,消极悲观, 偏激固执。
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 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 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 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 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认识立意就会 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三)大小互化法 1.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 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 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 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首先应运用单则材料审题的方法,认真地分析每一 则材料,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
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多则材料的 内涵之间不可能互不相干,总是在某一点上,将它们联 系在一起。这一“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因此,多 则材料的审题,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求同、求异、综合、 辩证),去分析材料,找出几则材料组合的“内在联系” 点,作为作文的立论点。
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立意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 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 →人类→地球→宇宙。
如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找回童年”的立意就可 以运用此法。我们不写自己的“童年”,而是写这个时代 这个社会的“童年”。
2.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 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 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
想与想象的作用,通过熟悉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 状摹,表现生疏的、抽象的、社会的东西,从而形成象 征性的手法,展示出象征性的某种哲理意义,使主旨深远, 寄意深刻,给人深省、深味,接受启迪,得到教益。 这 便是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表现手法, 常常采用委婉、曲折、含蓄的写法,去体现深刻的 哲理,寄寓长远的旨意。它可以用于构思全篇文章,如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漫画作文就可以把猫当做人的象征, 把猫的行为当做人类社会的现象,以拟人化的手法,“以 猫写人”。这样的话,吃鱼的猫,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坐
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 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 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 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 以下三种:
1.顺向立意法 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 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就寓 言故事《滥竽充数》为话题,如果单去批评南郭先生没 有真才实学而骗人,不可能得高分,但从以下几方面去
一、高考作文创新立意“五法”
(一)高屋建瓴法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 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 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 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 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 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 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
“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 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 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
(二)多角立体法 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 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 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 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 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 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
立意就大不一样了:①批评齐宣王管理制度不严和“大 锅饭”制度;②评说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是因为没有 考核制度;③批评乐队里老好人多,怕得罪人;④赞赏 齐泯王善于改革,措施有力。
2.逆向立意法 也称“反弹琵琶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 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 3.辩证立意法 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 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 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2)限制定向,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 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
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父辈的辉煌、父辈 的遗憾、父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 统……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2.小题大作法 有的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使作文 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 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 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
整个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显示出一种 含蓄美,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因此,这种 文章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感到含蓄、生 动,富于哲理、意味深远。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另外,多则材料的作文,由于它具有容量大、条件多、 组合关系复杂等特点,所以在审题上,较之单则材 料难度要大得多;而在方法上,和单则材料也有较大的 不同。对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 乃至文章的深度。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有言:“无 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 之乌合。”可见立意是决定考场作文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担任过20多年高考评卷工作的王立群老师说:“作文 胜出的首要条件是立意准确、高远。立意高的作文,才有 得高分的可能性。如果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深入阐述一 个主题,讲透一个主题,就不能算是好作文。考生能从提 供的材料中提炼出较高的立意,并能从各方面深入,并有 层次地阐述这个立意,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有特色,就是 好作文。”
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题。 2010年高考广东卷《与你为邻》的文意是够小的, 但却可以切入“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等这一类的大问题。
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 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 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同时, 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握 住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当然,小 题大作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这也应注意。
(四)虚实相生法 1.由实入虚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 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 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 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 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 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 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条件,这就从“无形”的层面上给考生提供了想象的巨大 空间,你可以局限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作文,也可以脱离具 体的生活去想象。最好采用由实入虚法。可以写“与诚信 为邻”“与梦想为邻”“与亲情为邻”“与爱为邻”等等 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