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楼宇烈五、中国艺术的特征(一)得意忘言下面我想主要讲一讲中国艺术的它的一些特征。
因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刚才讲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方面来讲。
那么它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刚才是进艺术跟它社会功能的关系,从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应该说中国的艺术是非常强调表意,而不是强调它的一种形式,刚才讲了其实跟这个也有关系,从孔子这儿就讲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不是说光敲敲钟,打打鼓就是音乐了,要强调这个音乐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到了南北朝魏晋时期从理论上给予了一个支撑。
那么这个理论上给一个支撑,其实从玄学这儿来的,那么玄学家在解释易经的时候,这个易经里面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卦象,我们看到的卦象,卦象里也包含了它的爻象,每一爻每一爻它的爻象,卦象爻象,因为它有一个象的问题,那么另外呢它还要在每一个卦的下面,对于这个卦有一个断辞,这个是有利的,这个是凶的,这个是吉的,这样一些断语,这样一些卦辞或者爻辞,这个也叫做言,言论的言,所以有象有言,象里面言里面还包含一种意义,它表达一种什么意义,比如说乾卦,它那个是六道连着的爻象,是组成的乾卦,那么它这个辞讲的是元亨利贞,这个乾卦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刚健的意思,乾卦是刚健。
那么坤卦是六个断的划,中间断了六划,组成的一个坤卦,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柔顺,所以周易里面有象,有言,有意三个内容。
那么上次曾经讲过汉代的易,易是到了汉代被人们提高到一个六经之首的这样一个地位,非常重要,汉代的周易他们比较重视卦象,汉代的易是象数之学为主的,象就是指卦象的,数是由于数的变化形成这个卦象,所以他们探讨的主要是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在刚健,乾卦刚健,刚健如果拿动物来比喻的话,什么东西是最刚健认为是马,马是最刚健,乾卦代表这个马,坤卦是代表柔顺,柔顺用动物来表示是什么?牛,牛最柔顺,所以他是这样一个对比比较,那么不很重视这个里面它是以牛来代表,而把刚健这个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
那么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来解释这个,你讲乾卦你不是说用马来表示它就好了,不够,你要充分的去发挥它刚健的这个意义,如果你注意到刚健这个意义的话,那就不一定是马,其他的刚健的东西都可以归到乾卦里面去,或者乾卦可以代表所有的刚健的东西,所以根本是要把握刚健这个意义,而不是把握它所代表的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一个意的问题,突出强调这个意。
所以这个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提出来了,他说象和言,卦象,这些彖辞也好,这些卦辞也好,爻辞也好,它都是出意的一个工具,都是里阐发出意来的一个工具,所以人们根本的的问题是要去掌握这个意,而不是停留在象和言之上,所以他说象意出言,言意出意,我们的目的是需要得意,所以得了意以后你可以忘言,也可以忘象,得意就可以忘言忘象,可以忘掉它,为什么要忘掉它,因为你去停留在这个言上面,停留在这个象上面,你就不可能真正得意,所以得意以后你忘掉言忘掉象,所以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命题得意忘言,这个时候这样一种思潮不仅仅是王弼在解释周易的时候表达出来的。
当时许多玄学家都非常强调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也是庄子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庄子里面其实也讲到了。
玄学以周易老庄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经典的依据了。
所以庄子里面也讲到工具和得到的目标的关系问题,庄子里面有这样的比喻叫做筌和蹄跟鱼和兔的关系问题,就鱼网叫做筌,鱼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鱼,那么这个夹子,夹野兽的夹子叫做蹄,蹄的目的是为了夹到这个兔子,所以你如果抓到了鱼,网可以放在一边了,如果你夹住了这个兔子,夹子也可以放在一边了,你说我不注意去抓这个鱼,抓这个兔子,我还一天到晚关心这个网,你就得不到这个兔子,也得不到鱼,所以在庄子里面就有这样的话,叫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以后来这对玄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形成了中国这个思想里面强调获得意义是第一位的,而这个意义的获得也并不是说是一定的,是什么样意义就是什么样的意义。
它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去把握它,包括诗,包括对于诗也是这样来强调的。
那这种传统呢,可以说在汉代也已经提到了,董仲舒刚才问到我董仲舒的问题,它就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诗无达诂,诗它指出的就是《诗经》,董仲舒指的就是《诗经》,诗无,没有,达通的达,通达指的就是大家共同的,诂是言字旁一个古代的古,就是训诂的诂,就是它的意义,字的意义,诗无达诂,就是讲诗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的一个解释。
那么怎么办呢?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可以由你每个人去体会它,所以讲到诗经里面有风雅颂,兴比赋,这个比,那么个人也可以把它通过它来进行各种的诠释、比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人说这个就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的,到到理学家手里就不这么看了,这个不是简单的男女爱情,这里面是后妃之德,他又蕴含着告诉你一个后妃之德,后妃就是君主的皇后,妃子等等的。
所以诗无达诂,那么这种诗无达诂的精神,等等就是得意忘言一样,你把我它的意思,不要停留在语言上。
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艺术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前面那个讲文以载道,就是说作者创作的人,他一定要在它的作品里面来寄托他的一种志向,他的一种追求,他的一种理念或者理想,这是创造者。
那么欣赏者呢?欣赏这首诗的人,他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内容,他就体会多他自己所想要体会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要还原到作者他原先想要寄托在里面的一个意思。
也就是不是一个单纯的考据的问题,我们考察清楚了,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要表达哪样的意思。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体会去体会出它的意义,所以在中国来讲艺术上面创造者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间他还是有一个创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进行创作,其实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东西的理解可能完全离开了它原来所要的表达的意思。
其实最简单我常常讲的一个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里面的一首,就是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从网上看是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的一首,《登鹳雀楼》这个诗大家都会说了,现在孩子们都会念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话,我们看这个诗的本身来讲其实是非常清楚,就是实时实地的一个描述,就在鹳雀楼上面可以看到黄河向东流,可以看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爬到二层楼可以看到太阳要下去了,我想再看到爬三层楼看到太阳还没有下去,再下去我爬到四层楼太阳还没有下去,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说是即景而生的,我们看我们现在可以完全脱离它那个即景,把它里面抽出来特别是后面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别人,它这个意义已经不是面对现实了,我们后来欣赏者把它发挥出来了。
13:38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对联似的东西,它就是非常如实地描述了竹子的特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抛开竹子的描述这样一个东西,我们感受这个里面所包含的一个人的根本的品质,既要有节气又要有虚心,完全可以抛开这些。
所以中国艺术里面这样一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创作,就是这种强调它这个内涵而不是重于它的外在的形式,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我们这儿讲到创作它是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的标准。
你如果只是形似不能够传神的话,那不是上品。
而欣赏,欣赏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为最高。
你如果只能看一看这幅画不错停像的,那就没有意义了。
引了苏轼的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就是中国的艺术特点。
你要谈论画不能从形,从外表看它像不像某一个东西,你如果只是追求这个那你就跟孩子一样了,儿童才是这样的。
那么你说诗,这样一首歌它一定表达了什么东西,你没有在这个里面体会到别的更深层的意思,领会不到言外之意的话,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不懂诗的人,所以苏轼的话很有代表的。
欧阳修也说过这样的,古画画意不画形,它很感叹,忘形得意知者寡,通过忘掉那个形而得到那个意,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这个是中国艺术的特点。
所以艺术到了高妙之处是无法言谈的,完全靠你的体悟,为什么西方人说中国人神秘主义,你说不出来的,就靠你自己去体会去,这个东西怎么体会,当然我想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可能这个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
他就会去体会了。
所以欧阳修还有一个后记给它当时一个很要好的诗人梅圣俞,他的诗稿后面写了一个后记,后记里面他讲到梅圣俞的诗该怎么样欣赏梅圣俞的诗,这里面他讲了两段话,一个从创作者这个角度,一个从欣赏者这个角度,诗是可以表达意志,但是诗可以用于歌唱,诗可以歌咏,虽然它写的他的诗稿的后言,但是从音乐的这个角度来讲,他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
这个善于写诗的人他一定是得于心应于手的,这个没法用语言来讲述的。
这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
那么从欣赏者,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听之善者他也一定是得于心而会以意,领会它的意义。
不可得而言也,所以不管创作者也好、欣赏者也好,讲究的是心灵的沟通,一个是得于心而应于手,一个是得于心而会以意,而都不可以述之以言,不可以用语言交流的,这些东西非常鲜明的跟西方的很多艺术那种理论或者习惯原则是很不相同的。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这样一种精神贯彻在所有的方面,所以你比如说拿琴来讲,为什么中国的古琴被列入这个,它是传统的,实际上是一个礼乐教化里面的带有一种标志性的代表性的那样一种乐器,所以在礼记里面就讲到“士无故不撤琴瑟”,他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撤掉这个古或者瑟。
这个琴不在于它的外在,陶渊明他自己有一张无弦琴,没有弦的琴挂在墙上,他为什么弄一张无弦的琴挂在强上,他也这样一种观念,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啊,你只要把握琴中的这个趣,趣就是志趣,意趣,你如果把握了琴里所包含的意趣或者志趣的话,何劳弦上声,何必要用弦上面弹出来的声音呢。
这个古代很多的这种描述无弦琴无声中间的那种味道,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也有这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你体会出来的,在体会中间来把握,所以这种东西它都不是仅仅在外表上的,所以琴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中国文人强调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这四个中间琴是第一位的,为什么琴会这样大的作用,很多琴论里面都讲到琴的作用,是什么作用呢?比如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文献叫做《白虎通义》或者叫《白虎通德论》或者简称就叫《白虎通》,这是东汉时期汉章帝召集会议把儒家的一些治国理念、人生修养的一些理念给它规范化,使得它制度化,这个《白虎通》是儒家治国理念和个人身心修养的一个制度化的文件,在这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规范,对礼乐教化里面的功能都有一种说明。
那么它比如说在讲到琴的时候,它说琴者禁也,琴是什么意思,禁,禁止的禁,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琴是起这样的作用,禁淫邪正人心,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对于这个琴这样一个作用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一个共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