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诚信建设共建和谐社会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信是“稳定社会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它不是“零和问题”,而是一种“公益”,是社会的稳定剂,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急功近利、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诚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错误做法和片面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诚信体系的建设。
当诚信受到损害时,整个社会就会受到损害,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且会引发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国家和政府乃至对执政党的信任危机,使个人丧失人格,使法律丧失威严,使道德丧失魅力,使政府丧失民心。
诚信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失信社会成本。
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早已提上日程,但为何失信现象仍旧频发,其一,是利益的诱惑。
失信带来的惩处远低于既得利益,失信成本过低给了别有用心者突破道德底线的“勇气”。
其二,是各单位信用信息资源自成一家,以致形成了“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失信者得以钻其漏洞而存活。
社会诚信体系本该起到的刚性约束,但远远未达到预期。
因此,我们需要
建立社会性失信惩戒制度。
要在全社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期受制”的约束机制,依法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治世要无为,乱象需用重典,只有加大失信成本,才能“惩前毖后”。
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质。
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美德却在退化,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现实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诚信教育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现实,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
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诚信社会,教育是根本。
为此,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质,做到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灌输向养成转变。
道德认知可通过灌输获得,道德品格只能在长期实践中养成。
诚信教育要从娃娃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长期的养成教育培育“诚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品格;二是从特殊主义诚信向普遍主义诚信的转变。
要让社会成员祛除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行为规则的特殊主义诚信原则,养成对不同的人采取同样行为规则的普遍主义诚信原则。
三是从德信观念向法信观念的转变。
要在全社会加强法信教育,让社会成员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原则,而且是法律原则。
诚信是守法,失信即违法;守法是天职,违法必受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建设诚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和维护,弘扬诚信文化,传递诚信精神,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社会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携手打造诚信链,竞相传递,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