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实用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实用课件
图片欣赏
合作探究
1.《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 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 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 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 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写作特色
1.绘景如画,借景抒情。 全诗写的是 秋色中的山野,诗人把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 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读者带 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
2.多种表达,语言质朴。 这首诗首尾 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情这一反复,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言 浅味深,句句有力。
黄鹤楼
2.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 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 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 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 “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王维
pén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yān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课文解读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
单车:一辆车,
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 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 仰结合,虚实结合。
主旨概括
这首诗通过描写 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 闻和感受,抒发了吊 古伤今之感,抒写了 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结构梳理
起→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崔颢
学习目标
1.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 写诗歌。(重点)
2. 初步了解律诗的章法结构,学习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3.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
知识链接
“黄鹤楼”,古代名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 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登 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 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诗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 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 的情怀。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
泛指猎获的鸟兽。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 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 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 画面鲜活了起来。
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
表明此次出使随
使至塞上 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
从不多。
欲:要。
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问:慰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比 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 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 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 法平静下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 闷,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做铺垫。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意愁 境而 高不 远怨
写作特色
1.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这首诗写 景有近景、远景、日景、暮景,变化奇妙, 气象恢宏,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 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绘景如画, 色彩缤纷,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2.意中有象,虚实结合。 诗的前四句 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写; 而后四句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 于实写。全诗虚实结合,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 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 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更能表 现世事茫然之慨。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 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 时的沿途景色。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使至塞上
尾联表明作者在现实中难觅知音,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的孤独心情。
结构梳理
首联:叙事、抒情——迷茫、失意
野 颔联:远景、静态 景色宜人
望 颈联:近景、动态
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
前孤 途独 渺无 茫依
主旨概括
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 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 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 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使至塞上
王维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领会诗歌主旨, 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品味诗歌雄浑遒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 景、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3. 体会古代将士戍守边疆的艰苦,学习古人为 国尽忠的精神。
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 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 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 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 《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诗歌朗诵 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
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q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yīnɡ w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 结合诗句分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 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层层树林已 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 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
长江中的小洲,
晴日里的原野。
在黄鹤楼东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 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 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树、牛犊、 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 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令人不得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 的田野之中。
2.诗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 句谈谈你的看法。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的隐士身份,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13 唐诗五首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 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 唐诗的魅力。
野望
王绩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 自然的语言,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难点)
3. 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 的情感。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朴素自然, 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体知识
律诗 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 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 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 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 称“ 排律” 或“长律”。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
读音和节奏。 野望
ɡāo
王绩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hu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文讲解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仅留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离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
飘飘荡荡的样子。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
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