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在体育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同伴群体意识,同时具有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遵守规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另外喜欢在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中,显示自我和团队的力量,由此可见大班幼儿已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却是难以真正合作,他们不会商量、不会分工与密切配合,游戏过程中常常是以单个个体身份在参与,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
幼儿真正的合作必须是在真实的、有合作需要的情景中进行的。
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支持他们主动合作的游戏场景和氛围非常重要,可以借助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形式来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建立合作意识和小组整体概念是合作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开展体育游戏之前,我对幼儿进行提问:“什么是合作?”幼儿回答:“合作就是大家一起玩!”“合作就是你玩一下,我玩一
下!”……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几个人在一起”,有了较为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对合作的本质特征“一起做同一件事”,即合作者具有一个共同目标、行为需相互配合,则认识明显不足。
同时,幼儿将轮流、分享、谦让等同为合作,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合作”行为。
通过谈话、讨论,幼儿初步认识到:合作是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一
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幼儿要真正理解合作、掌握合作的方法,在合作能力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还必须通过实际的合作游戏。
于是,我们开展了许多合作性的体育游戏活动。
经过多次的小组合作以后,幼儿意识到: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小组成员的人人参与和共同合作,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知道小组合作游戏是“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而不是“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是培养幼儿合
作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把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体育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中。
幼儿学会分工协作是有效开展合作的保障。
我们鼓励幼儿在小组合作游戏中学习初步的分工。
在分工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了,对小组合作是否能获得成功非常在意,会以“你再这样我们组就不能成功了!”这样的话语来说服对方。
合作小组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一只“领头羊”,他不是能力较强,就是在合作性的体育游戏方面特别有经验,他往往调控着整个局面,处于整个小组的主导地位,其他人则充当配合和协助的角色。
然而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并不是合作游戏所要追求的,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各种不同的任务。
要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概括、总结出不同参与者彼此的关系,然后有意识地主动沟通、合作,对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
可以引导幼儿把要分配的任务用笔画在纸上,让抽象的任务看得见,然后进行
分工,商量各自分别负责哪一部分,接着大家分头干,最终合作完成任务。
三、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地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
教师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种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友善、团结、互助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使幼儿获得与同伴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在体育游戏中除了分工,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
幼儿合作游戏中的交流不仅仅是询问、征求和求助,还有劝慰和赞美等;合作中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还包括肢体、情感和眼神的交流。
真正的合作也是有“爱”和包容的。
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谅解,感受对方的心情,懂得移情和关爱,这样的合作游戏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好的合作小组不仅仅是大家一起完成了任务,还应该是充满了爱、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快乐的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和帮助,有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我们将观察到的礼貌、关爱、帮助、宽容等行为,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展现给幼儿,让幼儿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以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四、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体会
1.教师要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合作,使合作游戏从形式走向本质。
几个人在一起游戏,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合作。
2.教师要引导幼儿尝试多种不同的分工任务,发挥他们的内在潜
力,获得多种感官体验。
合作游戏的目的是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不妨要求幼儿在分工时变换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既能担当主导角色又能担当配合他人的角色,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3.教师要仔细聆听幼儿的语言,了解幼儿的合作水平,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4.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中的群体压力,促使幼儿不断提高合作能力。
幼儿对参与群体游戏有强烈的愿望,为了能融入同伴群体,幼儿常常自觉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
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同伴群体的力量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