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学第一章1、学校卫生学:是以学生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保护健康,增强体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育人科学。
2、健康:正常体质状况的表现和反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3、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4、遗传学: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规律的科学5、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6、搞好卫生工作必须确立的基本观点是:发育、预防、教育的观点7、学校卫生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统计的方法,观察实验法(自然观察法、实验室的检查分析、身体检查法),总结经验的方法第一章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2、骨是组成运动系统的主要成分3、小朋友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4、呼吸是机体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5、呼吸系统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系统6、感受器的适应在刺激强度持续不变得出情况下,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性下降7、变声:青春期喉部各软软骨发育较快,声带变长变厚,引起嗓音突变8、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9、血容量是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量10、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11、唾液腺的生理作用:淀粉酶使食物中的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唾液与食物搅拌,刺激味蕾,使人吃东西有滋味;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消灭细菌的作用;唾液中的黏蛋白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1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消化腺13、上行性泌尿系统感染:小孩尿道短、尿路口已被感染,细菌经尿道上行。
到达膀胱、肾脏引起感染14、内分泌释放的化学物质是激素15、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及物质代谢有重要作用16、脑垂体是人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被称为内分泌之王17、甲状腺素的主要功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兴奋神经系统;促进骨骼生长发育18、侏儒症:-由于腺垂体合成和分泌生长素不足,使生长素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而引起的体格障碍19、克汀病:由于体内合成甲状腺不足,引起的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20、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1、预防接种;用人工的方法将疫苗打入体内22、生理性远视:小孩眼球的前后距离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后五岁前有23、弱视:视力下降但查不出眼睛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最佳治疗:六岁24、神经系统是调节机构,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25、斜视:第二章1、生长发育是衡量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生长: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大,表现玩各个器官,系统和整个身体大小及重量的增加发育:形态的改变细胞和组织间的分化和功能提高2、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儿童身体各系统发育有非均衡性和阶段性;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自己的特点3、生长发育处于长期加速的趋势;儿童生长速度快、发育和成熟提前及成人身高增高、寿命复合现象4、最基本的形态指标:升高、体重、坐高、胸围5、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疾病、其他(季节有害物6、体相障碍:个体在客观上躯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者有细小的缺陷,但其主观想象有奇特的丑陋而产生的极为痛苦的心理疾病7、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发育水平、速度、匀称程度第三章1、新的健康观:健康不只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2、弱智儿童患病率3-53、儿童青少年异常的心理表现: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人格障碍症;神经官能症4、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遗传、先天的获得性影响、后天原因(脑疾病)、内分泌异常、传染病、器官疾病和身体缺陷、情绪、环境因素5、为了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应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认识方面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情感意志的培养、身体健康均应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评价学生不能以分数高低位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对于优秀学生或是学困生都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能力,促使他们心里健康发展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6、不良行为:儿童的不良行为是指逃学、说谎、偷窃、对异性的过分关心。
要与一般的调皮、打闹、玩笑区别开来7、心理卫生:一是指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当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与社会相适应,发挥自我最大潜能;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出发,为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措施8、9、第四章1、学习时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特点:优势法则始动调节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保护性抑制2、学习中的过度疲劳,及其预防论述题疲劳:是指一定的紧张程度和一定连续时间的学习和工作而引起的机能下降,他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下降,甚至处于不能学习状态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长期过重的学习复合所引起的慢性疲劳属于一种病理状况。
过度疲劳,不但会阻碍学生学习效率的发挥,还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以致影响身心的正常发育产生疲劳的原因:是由于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超负荷导致皮层细胞功能的消耗,超过限度,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抑制现象预防疲劳的发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水平和成熟程度,遵循脑力工作能力的活动特点和规律,合理组织和安排教与学的过程及内容采用适宜的接受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作息制度,及时组织课间休息等,有效防止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的发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符合要求的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室内微小气候,减少和预防视觉疲劳及体力疲劳家长应与学校配合尽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向儿童少年传授科学用脑的知识教育他们,学会做自己,健康的主人3、一日作息制度:学生一昼夜内的课业学习、课外活动、睡眠、休息、进餐和自由活动等时间的分配和交替顺序4、课间休息:是两节课之间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10min,第二三节课20min5、膳食制度的制定应考虑不同年龄的营养素需要量、胃容量、胃肠排空时间、学校生活制度和社会条件等因素三餐不宜超过4-5小时6、动力定型:身体内外环境中的条件刺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多次以后在大脑皮层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就相对固定下来7、教学卫生的任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机能运动的规律,全面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能力8、授课卫生: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成熟程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适当安排课内和课外作业注重心理卫生学习和执行学校卫生学规定的各项标准和要求9、考试是紧张的,脑力劳动10、考试卫生要求:根据脑力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科学适度用脑合理安排饮食,做到食物多样化,粗粮搭配,荤素相济保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和足够的睡眠,避免加班加点搞疲劳战,影响学习和健康坚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复习考试阶段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调节和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的负性情绪保持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11、课程表的编排论述学生在学周内每日的脑力工作能力不同,星期一工作能力并非最高,星期二提高,高峰保持在星期三或星期四。
以后逐渐下降。
星期五由于一周的疲乏脑力工作能力下午可跌至最低。
星期一的学习任务不应该过重,星期五应该安排较轻松的学习,课程表的编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日中的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早晨第一节课前安排短时间的早读可利用始动调节的特点,帮助大脑皮层适应一日的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一般应该安排在上午的二三节。
难度较小的课程可排在上午第四节和下午最后。
课程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熟悉程度,学习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的因素有关。
通常认为数学外语难,作文,语文,生物,历史和地理等次之音乐体育图画和手工等较容易课程表编制,还应充分考虑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一般不要连续安排两节相同的课程对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否则,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位教师的形象,语言和动作很容易形成单调的刺激,使学生提前出现疲劳和学习效率降低第五章1、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2、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坚持经常锻炼循序渐进全面锻炼要有准备和整理活动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不同情况区别对待3、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的影响增强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敏性和平衡性增强骨骼和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增强内分泌腺体温调节排泄消化等功能活动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都有促进作用4、体育锻炼应适应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特点5、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运动是必须适应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和体力6、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锻炼小组业余体育训练野营活动第六章1、膳食的营养对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机能、智力等方面都会产生暂时或永久的影响第七章第八章1、学校的环境2、大气污染第九章1、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健康就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从实际中出发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注意艺术性多样化健康就要注意群众性2、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适宜在儿童少年集体中开展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健康教育有利于带动家庭和社会3、健康教育:是从预防为主和促进健康的观念出发,有计划地将有关的健康知识传播给群众,并使群众参与活动,使他们产生健康行为,转变旧观念态度和改变不健康的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4、儿童青少年卫生习惯的基本内容:清洁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生活卫生习惯运动锻炼的卫生习惯用眼的卫生习惯青春期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