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旅游职业学院2014届大学生毕业论文
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及障碍
作者 *
指导老师王**
系部班级旅行社管理系1101班
学习年限 2011年9月----2014年6月
二0一三年四月
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及障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交融,亲身感受先人们创造的历史成果的最佳选择。

本次课题对我国发展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而且,发展旅游业必将推动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改变当地人们的观念,扩大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优势条件障碍策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一)“旅游”一词的出现
“艾斯特”定义是由瑞士学者汗择克尔(Hunziker)和克拉普夫(Krapf)于1942年提出的,尔后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用。

“艾斯特”定义的一般叙述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
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显而易见,这一叙述的最后部分不能很好地说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商务旅游,存在一些不足。

任何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无论是在企业所在地的商务活动还是外出旅行都是一样的。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定义(以下称WTO1995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这个定义为统计上的鉴别确定了这种在外地的暂时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标准,同时指出“访问的目的不应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生态观光一词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学者赫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省思,并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发展至今生态旅游已成为国际保育和永续发展之基础概念。

1983年,学者赫克特提出“生态旅游”一词,成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语汇。

(三)生态旅游的特点
1.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
2.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
3.生态旅游是一种维护当地社区概念的旅游
最后,学者赫克特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题,且体验或欣赏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景象,并且关心区的文化特色”。

生态旅游学会在1991年为生态旅游下了一个广为各界接受的注解“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

(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原则
1.必须坚持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原则
2.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调查、客观科学的分析,使之符合实际的原则
3.必须坚持突出绿色环境、突出保健功能的原则
4.必须坚持建设“以保健疗养、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建设区”的原则
5.必须坚持建设层次高、中、低档分流、以中档为主的原则
二、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现状
(一)开发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优势)
1.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旅游业的发展不但能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可带动餐饮、娱乐、商业、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3. 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可增加西部旅游地区人口就业机会。

4. 旅游也是外向型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和加快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5. 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西部带来一次文化复兴,展现西部地区悠久灿烂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

因此,西部地区发展旅游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可使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也将从一般的观光游览向生态环境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工业科技游等专业旅游方向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增长最为强劲的兴型绿色产业。

(二)开发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障碍)
1.宣传力度不够强,人们意识不够
2.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3. 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主要原因
4. 投资结构单一经济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解决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大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我认为,当前应重点加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尤其是环保知识的教育。

在具体的旅游活
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中导游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景区旅游专业性解说的规划设计,如增加资料图片,在景区醒目处设立标语等方式,来引导游客;其次要多向当地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改变不良习惯,并自觉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同时,也可以将当地居民分成环保小组,轮流负责监督游客的环境保护问题,互进互补;最后,通过全民教育,形成全民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意识,自觉维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二)尽快制定统一规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
旅游局在1999年办不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强调理性发展旅游业,提出将科学保护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纳入旅游规划。

但这仍然是旅游业的宏观规划,还缺乏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加强相关立法,世界上生态旅游业搞得成功的国家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

美国早在1872年3月1日就对国家公园进行立法,1916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又先后颁布了《地区性开发法》、《土地开发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使生态旅游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日本先后颁布了《旅游基本法》、《自然保护法》和《国家公园法》等法律,并在《旅游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保持、培育和开发旅游资源”是日本国必须实施的八大政策之一。

而且基
于各国政府在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无可置疑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所形成的《魁北克宣言》的建议中,第一部分的19条建议都是针对各国政府提出的。

它建议各国政府“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的全国、区域和地方的生态旅游政策和开发战略”,“要建立适当的预算机制和立法框架”,“在上述框架中要包括国家、区域、地方各级必要的法律和检测机制”。

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总结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统一规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

且西部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可由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制定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就某一特定区域单独立法,如:2002年12月7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并与2003年1月起实行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就对敦煌的保护、开发做了具体的规定。

(三)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
据报道,2000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可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达2877个,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接待人数逐年增加。

多年来,不少地方发展生态旅游时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例如武夷山、峨眉山等。

严格执行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为了杜绝不适当规划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级公众参与制度。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四)维护生态旅游资源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护自然与环境提供资金
增长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入拉动,投资拉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愈益增强,二投资结构单一、经济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考中央财政投资以及国债投资,而国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积极性不高,大多仍持观望态度,所占投资比重西部地区大开发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西部进入了历史上人气最旺、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

但是,经济快速较低。

【参考文献】
[1]伟,《旅游概论》
[2]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3]万光敏,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研究,2004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性别:女
系别;旅行社管理系
专业:导游
班级:L000
联系方式:
QQ:7******qq。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