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一、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确定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考察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体现开放性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
提倡创新,鼓励特色教学。
5、坚持可行性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的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方案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设置7个评价项目,其中前6个评价项目有14个评价要点,学科特色评价项目的评价要点由各个学科决定,原则上不超过4个要点(见表1)。
“评价项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设置项目。
“评价要点”,列出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语言对评价要点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进行列举和描述。
“学科特色”, 是前6个评价项目的14个评价要点不能充分涵盖的并且体现本学科教学特色的评价指标。
具体评价要点与特征描述请参阅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其他”,是留给评价者列出自己认为所需要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
“符合程度”,是根据特征描述,对课的评价要点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断。
包括三个等级,“完全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
“评价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再写出评语。
表1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1、教学目标⑴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⑵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2、学习条件⑶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⑷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3、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⑸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⑹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4、学生活动⑺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⑻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适度⑼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5、课堂气氛⑽课堂气氛的宽松度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⑾课堂气氛的融洽度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6、教学效果⑿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⒀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有些学生能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⒁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三、评价表的操作使用说明制定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目的,是为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本评价方案主要适用于对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是一节课。
1、等级评定办法本评价方案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个部分组成。
⑴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前6个评价项目中一共有14项评价要点,如果有7个或7个以上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D级;如果有6个或6个以下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C级;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6个或6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B级;在没有任何评价要点为“不符合”程度的前提下,如果有9个或9个以上评价要点为“完全符合”程度的,应被评定为A级。
参见下表“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登记评定办法”。
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登记评定办法⑵学科特色表现升级办法在基本等级评定为C级或C级以上,如果学科特色项目有40%评价要点为“完全符合”程度的,或者学科特色项目有60%评价要点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则该课可在原来等级基础上升一级。
一人评课,可以根据听课实况,按等级评定办法给出恰当的等级;多人评课,则采用多数定等法,即以多数评价者确定的等级为结果,或者通过集体讨论和评议确定等级。
2、使用程序⑴评课前,评课人要认真阅读评价方案,熟悉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
⑵评课前,评课人一般要对被评教师的教案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拟订检测试卷或调查问卷。
⑶评课人在评课过程中,根据评价要点做好听课记录。
⑷被评教师根据评价指标自我评价,并就教学条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做简要说明。
⑸评课人按照评定等级办法,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学生测试或问卷结果、教师自我评价等,评定等级,并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附件2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体现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1)道德观点的探究与道德情感的提升①道德观点的认知与探究准确,明理思路清晰,启发性强。
②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与提升,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2)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活动的引导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得当有效,注意启发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例中思考、辨析、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层面领悟道理,提高道德认识,明确行为要求。
(3)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与行为指导①关注社会,注意体现时代特色。
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规范对身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特色的两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1)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注重语文能力培养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②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朗读、默读的指导,注重培养语感。
③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④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①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②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④注重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色的四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体现小学英语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1)教师的专业素质①语音正确,语调流畅;语言应用规范、得体,适合学生水平。
②熟练、恰当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指示语清楚,示范到位。
(2)语言训练的有效性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活动,活动形式与目标相一致。
②控制性语言训练和开放性语言训练比例恰当,为学生自主运用所学语言提供时间和空间。
③语言的输入量、训练的密度和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3)语言实践的充分性①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理解、体验语言的运用。
②师生、生生互动多样、有层次,体现语言的交际性特点。
③学生能够把所学话题从课本向生活实际延伸。
小学劳技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讲课人姓名:讲课人单位:对体现小学劳技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1)技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①学生技术设计资源收集较丰富。
②学生技术制作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得当。
③学生技术工具的准备和选择恰当。
(2)设计与制作的程序和方法①多数学生技术设计方案合理。
②多数学生技术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③体现安全、质量和环保等意识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3)设计与操作的评价和创新①学生能发现设计与操作中的问题。
②学生能提出改进设计的方案。
③学生主动尝试修改制作。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评课人姓名:评课人单位:课题名称:对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特色的三个评价要点的特征描述⑴科学探究活动情境的创设①科学探究活动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符合探究的主题。
②科学探究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③科学探究活动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
⑵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①能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采取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②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安全,结构合理,经济有效。
③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探究的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指导。
对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重视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指导。
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及概念性的理解与发展。
⑤教师观察实验操作规范、熟练。
注意指导学生安全规范地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科学行为习惯。
⑶学生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①学生主动围绕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
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或假设。
③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充分自主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并能按计划实施,能够安全规范地操作。